美善共艺术永恒
作者:桂汉标/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的星辰,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一旦重新闪耀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就会勾起一段段动人的往事,也再次证明了美善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40年前,当我在北京的文化部所属群众文化杂志社出版的《群众文化》月刊1984年第十一期,发表那篇记录青年画家吴斯嘉的报告文学《美的发现》时,未曾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能够像一阵温暖的风,吹起人们心中那些美好的涟漪。那时候的吴斯嘉,扎根在煤矿之中,他用画笔去描绘那些朴实而伟大的矿工。煤矿,是一个充满力量与汗水的地方,黑暗的巷道里,矿工们的身影如同勇士,他们开采着光明与希望。而吴斯嘉,他看到了这其中的美,一种蕴含着坚韧、奉献与生命活力的美。
吴斯嘉以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在粗糙的矿工面庞上看到了岁月的镌刻,那一道道皱纹如同大地的沟壑,诉说着生活的故事;在他们沾满煤尘的身躯上,他看到了劳动的尊严,那一身的乌黑,像是对大地深处宝藏探索的勋章。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矿工外貌的刻画,更是对他们灵魂的捕捉。他用色彩和线条,将矿工们的善良、勤劳、勇敢一一展现,让人们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奋斗的身影背后,有着一颗颗如金子般闪耀的心。
他不仅自己醉心于描画矿工,还积极地辅导矿区的业余美术爱好者。在那片相对艰苦和单调的矿区环境里,他像是一位艺术的播种者,将美的种子撒播在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心田里。他的辅导,是耐心的,是充满激情的。他让那些业余美术爱好者们学会用画笔去发现身边的美,去展现矿工们的生活百态。这些美术爱好者们,在吴斯嘉的引领下,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矿区不一样的一面,看到了矿工之美,而这种对美的发现和展示,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助力着矿山的建设。
因为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如此艺术地展现,看到自己工作中的美被发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对工作更深的热爱。这种热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矿山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吴斯嘉的艺术,成为了连接矿工与外界、现实与梦想的一座桥梁,它让人们看到了在艰苦的劳动背后,有着无尽的美和善的存在。
岁月流转,近期当我为了出版散文集,在整理旧作时重新发现了这篇《美的发现》,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有着对那篇作品所承载的价值的重新认知。于是在新年的第二天,我将它重刊于“诗的红三角”公众号。这个小小的举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彭良武,这位有着矿工和矿领导经历的原仁化县政协主席,如今的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一向重视文化建设,近几年力促仁化诗词协会成立并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的热心人,看到我重发的文章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他的转发,像是一种接力,将这篇承载着美好回忆的文章传递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这一传递,直接联系到了吴斯嘉的妻子何志新。尽管我之前从未见过她,但元月3日上午那通电话却像是跨越了时空的握手。电话里,她的声音充满了感激,那是一种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尊重的交织。她的感谢,不仅仅是因为我为她的爱人写下了那篇文章,更是因为这篇文章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吴斯嘉的记忆,让他的艺术精神再次被提及。
她邀请我喝午茶,还说要送吴斯嘉的画册给我,这一邀请和赠送背后,是一种对美的传承和分享的渴望。画册,那是吴斯嘉艺术生命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每一页都凝聚着他对美、对矿工、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呵。在微信中何志新大姐热情写道:“桂老师,现把斯嘉的老师、朋友和学生三人看了您的《美的发现》报告文学后的感言转发您,为您点赞!”
随即发来的吴斯嘉的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微信留言如下——
网名“大卫”:“我一边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我也感谢桂先生为斯嘉画像,而且沒有任何的刻意渲染,文字非常朴实,就是一幅素描,呈现了斯嘉的本色。我由衷的谢谢这位作者。”“斯嘉能捕捉到矿工美的心灵,并深深被吸引而不为高薪而离去,这位桂先生却能发现斯嘉这位文艺青年身藏的情感的美,人格的美,实属难得。”
林有则:“桂汉标与我同龄,同有知青经历,同有时代意识感的语言,他也与我有一段短暂的交往但却有为我散文集留下序文的白纸黑字。我们是朋友。”“他的文笔很有弹性,文句颇有韵律,句式很有跳跃式的神妙。他的诗、散文、文评感染力、说服力很强,很巧。他是韶关五月诗社创业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文艺界培养出无数文学精英……”
石伟华(网名“石头”):“师母下午好! 文章第一次读,很感动。桂老师1983年与他一起得到煤炭部文学奖项。两个人一起去山东领奖开会。以前听吴老师说他得了厚重的‘霍英东奖金’,十分难得。奖金四十万之巨! 好多年前他主编的杂志还发过我两篇小说。一直钦佩他……”
以上留言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艺术生命的深远影响力。老师的教诲、学生的敬仰,这些情感如同丝线,编织成了一张关于吴斯嘉艺术人生的大网,网住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昨天中午,何志新大姐和她的好姐妹,在倚山饭店邀请了我,以及原红工矿干部后到《韶关日报》当编委的邹英杰、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报社摄影家黄日友五人茶叙。大家多年未见或初见,却因前年故去的吴斯嘉而毫无生份拘束,谈笑风生,从与吴斯嘉的交往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善在艺术中的完美融合。他的艺术之美,源于他对矿工们善的发现。他看到了矿工们平凡中的伟大,看到了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默默奉献的善良本质,然后用艺术的形式将这种美放大、升华。而这种美,又反过来影响着更多的人,让人们对矿工群体充满敬意,也让矿区的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便是善的传播。
一本何志新大姐与学生们共同编辑出版的大气精美厚重的《吴斯嘉美术作品选》,捧在手上,让我万分感偑!艺术,它有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40年前的故事,如今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依然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这是因为美和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艺术则是将这种追求具象化的最佳方式。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或许更加需要这样的美善与艺术的结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身边的美,忘记了那些平凡事物背后的善良本质。而像吴斯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发现那些被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美,如同一朵盛开在墙角的小花,虽然不起眼,但却有着独特的芬芳。
当我们看到吴斯嘉的故事,看到他的艺术如何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传播善呢?美和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帮助、每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瞬间。
此刻夜已深,但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在未来的日子里,吴斯嘉的画册将会摆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每一次翻开它,都会像是走进了一段充满爱与美的历史,那些矿工的形象、那些矿区的故事、那些关于艺术创作和传承的记忆,都会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而我也相信,他的艺术精神将会继续在这个世界上传播,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美和善,让艺术的永恒之光照耀每一个角落。
(2025年1月5日夜)
吴斯嘉先生生平简介
吴斯嘉(1948—2023),湖北武汉人。广东省美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分配至韶关曲仁矿务局工作,1985年又赴广州美院油画系进修一年。1992年调韶关市群众艺术馆,曾任群众艺术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韶关市美协副主席,韶关市书画院画师、副院长。还曾被推选为中国煤矿文化基金会委员。擅长油画和粉画,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煤矿、广东省和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得银奖和铜奖。他在韶关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期间,经常组织基层群众美术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以及美术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全市美术展览和少儿绘画大赛,为全市群众文化的宣传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
斯嘉先生自幼喜爱绘画,且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后毕其一生致力于美术工作,植根于基层,成长于矿山。创作了大量的矿山题材和人物以及自然景观的作品,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绘画的美术人才。这一切皆源于艰苦的矿山生活,危难时助人脱险的切身体验。不尝乌山井中苦,焉得铮铮艺术家。
斯嘉先生退休后仍钟情于丹青,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画作,且格调新清,色彩丰富。寻常景物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盎然生机,栩栩如生的美妙画面,令观者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斯嘉先生为人朴实、厚道,一向淡泊名利,专注艺术。他用画笔为矿工立传,宣扬韶关艰苦创业的工矿精神,用油彩展示祖国的锦绣河山与田园风光。从画作我们看到了他热爱生活的跳动的心;画作是他的人格和生命的写照,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他虽然成绩颇丰,但不搞个人画展,不办以营利为目的的美术培训班,所教弟子全为无私奉献,并关心照顾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数十年言传身教,师生亲切互动,教学相长,其成效均体现于他们的实际工作之中,深得学子及同学、朋友、同事的赞佩。被誉为粤北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当之无愧。
吴斯嘉入选展出和获奖作品
《来信》(油画)1981年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党60周年美展获三等奖
《粤北的红石》(油画)1982年入选广东侨乡风貌画展
《工友情》(油画)1982年入选首届全国煤矿美展获银奖并赴波兰 展出
《阿公》(油画)1983年荣获《广东省农村农场新貌画展》三等奖
《矿工一日》(油画)1983年入选第二届全国煤炭美展
《矿工一日》(油画)1984年入选建国35周年省美展获铜奖
《煤山》(粉画)1986年入选第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后在香港展 出时由美国友人购藏
《村童》(粉画)1988年入选香港粤北风情美术作品展览
《歌声》(油画局部)1989年入选广东省和全国美展
《歌声》(油画局部)1990年在韶关市美展中获优秀作品二等奖
《男子汉》(粉画)1990年刊登《广东画报》第5期
《大酒店》(粉画局部)1993年入选全国群星美术大展获优秀作品 奖
《夜缤纷》(粉画)1996年4月入选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获 铜奖
《瑶家姑娘美如水》(油画)1996年在"颂南粤锦绣——广东美术、 摄影、书法作品展览"中荣获优秀
《山村日记》(粉画)1998年在省群众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中 获二等奖
《山村日记》(粉画)1999年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美展
《两个矿工》(油画)2002年5月入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时
代节奏"写生作品展
《两个矿工》(油画)2002年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
《新空间》(粉画)2004年7月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国55周年美展获
秀奖
《瑶山一家人》(粉画)2005年5月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卓玛》(粉画)2006年入选祝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50周年广东美 术大展
吴斯嘉同志由于在美术创作方面成绩显著,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两次受到韶关市人民政府的嘉奖
黄日有附记
《欢聚一堂》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韶关市通讯》市委小报一齐工作过的著名诗人桂汉标;报社社委邹英杰;摄影记者黄日有;市一医院何书记……在各岗位退下来的朋友周末欢聚一堂。
原市艺术馆馆长吴斯嘉夫人与诗人桂汉标互相赠送画册和诗集成为聚会最高潮,合照留念。
(2025.1.4.)
——读吴斯嘉的油画《工友情》
作者:桂汉标
油画《工友情》撷取的是矿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友谈心的场景,表现青年矿工之间互相帮助的深挚感情。作者着力描绘左边那位先进矿工质朴热情、朝气蓬勃的形象,那微微扬起的双眉和嘴角,一双柔和注视的眼睛,无不流露出对阶级兄弟的一片深情;沾满煤粉和汗渍的工装穿着齐整,头顶的矿灯似乎还在闪亮,很好地烘托了主人翁严肃而热情的性格。对于右边那位后进矿工,作者也摒弃一般的长头发、喇叭裤的时髦画法,通过搭在肩上的外衣、挂在手臂上的矿帽和叼在右手指间的香烟,刻画出他对生活的真谛缺乏理解,对工作马马虎虎的内心世界;低垂的眼睛和眉毛,透露出茫然而痛苦的神情,略为紧闭的嘴唇,仿佛在咀嚼着往事和工友的劝导……这幅画较好地描绘出工人的意态和感情,没有概念化的毛病。
《工友情》画面简洁明快,占据大部分空间的两位矿工造形准确而性格鲜明,与两边的矿工背影和运煤列车,在构图上显得稳定又富有变化。深颜色的矿工服和前面的绿草野花及背景上沐浴着晨光的井口设施,使整个画面上冷暖色调互为映照,在色彩上给人以朴素和谐的美感享受。作者吴斯嘉是我市美术界的新秀、省美协会员。他长期扎根红工煤矿,致力于为“人间的太阳”——煤矿工人塑像。 他曾说过:“我要多方面吸取国内外名家的创作经验,千方百计找到自己的、完美表现煤矿工人的绘画语言。”这幅画便是这种追求的一个开端。
它荣获全国煤炭系统首届美术书法作品评比二等奖。
工友情(油画)
吴斯嘉作
(原载1984年10月9日《韶关报》)
修改于2025年01月06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