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百寿》写春秋
――记收藏百寿图老人李光渔
何永年
据考,百寿图产生于唐宋时期,距今已千余年。它是中华民族一项独有的文化遗产。百寿图是由百个不同体态寿字组成,常被人们用来祝寿的文学作品。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发表过论述和著作,如曾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先生著《寿学全书》,姬目耕著《万寿字谱》,杭州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万寿典》,等等。
文革期间,百寿图列为“四旧”、封建糟粕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上才经常有百寿图的作品展现,如百寿图玉器挂件、玉枕,百寿图瓷碗、水盂、花瓶、帽筒等。老工商业者黎慰先(已故)家曾挂过姻亲卢丹忱书写的百寿图,西大街华城古董市场上曾出售过卢丹忱临摹《六书通》共431个异形寿字的装裱好的条幅。北门街陈相宝店中挂过程博公书写的百寿图。清河区离休干部孙建宇家中挂过从镇江买的一张清代嘉庆年间著名书法家孙星衍书写的百寿碑文拓片,装裱时请人画了个老寿星,他自己又撰了一首诗,请当时我市老书法名人汤池书写,合成一幅四绝百寿图。本地东大街纪家楼有一家文房四宝店,也挂过装裱好的百寿印章。
1997年香港回归,老淮师同学聚会,除了把酒言欢,并每人发了一张由老学长戴克西、乔元鼎、庞声福三人合作印章百寿图,在寿图上书写了“同庆回归,共越期颐”八个字。
1982年,李光渔老人从我市著名书法家程博公开设的文房四宝店买回一本我国著名书画大家张大千弟子凌云超著《中国书法三千年》,书的封面有百寿金文,李老爱不释手,从此,他爱上了百寿图。工作之余,经常揣摩,一日兴起,书写了百个寿字,并写了顺口溜“人逢盛世多长寿,长寿之人爱寿图;寿图一字比一年,百字当是百岁人。”市民建、工商联主委高景唐先生看后十分开心,当场在百个寿字的左下方书写了“盛世方称寿,清平乃无愁,能过安乐日,全靠党运筹。”诗句。
港商邢法(我市草市口人)母亲八十大寿,市工商联筹委副主委蒋元和李老、王学儒、杨文豹等人议论如何出礼,李老毛遂自荐写了一幅百寿图,把大家名字都写上。邢法见了十分高兴,当即将其和从苏州以高价购买的百寿图并列悬挂中堂。由此,老朋友、老同学知道李老能写百寿图,都找他写。老同学张强知道李老爱百寿图,曾把扬子晚报1992年刊登仪征化纤报社副刊编辑蔡超创作的百寿印谱报纸送给他。谢开圣(已故)也送他不少寿字材料。胡孝林把宋代文学大家朱熹的寿字拓片和清代银币上寿字印件送给他。他又到新华书店先后购买了中国书法全集第二卷《商周金文篇》,《金石大字典》,《百寿千幅》,《六书通》等书籍,并从篆刻名人马丁(已故)那里借了《古籀汇编》,把190个寿字复印下来,从这些书中寻找寿字痕迹。
二十多年来,李光渔老人累计搜集不同体形的寿字共6399个。李老将其汇编成冊,将初稿拿给老工商业者朱桂记印刷纸号老板朱怀仁先生,请求指教。朱老十分开心,又从自家找出民俗通书万年历中的百寿全图,湖南黄粹石编的综合手册中附有老寿星的百寿图,给他充实内容,并为册子定名为《历代寿字辑录》,封面由朱老本人书写了“搜求寿字十余年,汇集不同已逾千。增广探索初成卷,犹冀贤者续玉篇。”这对李老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1999年是新旧世纪交替的一年,又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为了献礼,常州中国剪报社创刊集寿沙龙,杭州出版社创编《万寿典》,李老将临摹的明代万历年间程君房万寿墨的百个寿字投进中国剪报,结果在当年7月2日生活版登了出来,李老非常激动,旋又把家中收藏的百寿图瓷器、铜件、刺绣等物件,拍成彩照寄给杭州出版社《万寿典》编委会,结果有五件载入《万寿典》。
李老的夫人高奶奶一提到李光渔就说:“我们家老头子喜爱百寿图已经入痴入迷了。”李老自己也说:“毕生寻求一寿字,奋勉用功百家书。”
(2009年11月14日刊载于《淮海晚报》,与杨义春同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