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年仅29岁的烧炭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同志因公殉职,伟人说:“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人们追思他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奉献精神,定义他为——为人民服务的人。十年前,57岁的赣州杰出的文博专家韩振飞先生突然病逝,市文化局为他举办追悼会,追思他一生孜孜不倦保护与宣传古城的执著情杯,我为之撰写纪念长文,定义他为——赣州古城的守护者。今年元月二日,81岁的著名作家、贛南日报“赣江源"副刊老编辑卢策先生溘然长逝。卢策先生是我在报社工作岗位的前前任,也是我的文学前辈。卢先生风范,若山高水长。我发微信称之“赣江源上摆渡人,载过多少文学客”,定义他为——赣州文学的摆渡人。去年十二月刚刚对卢策先生进行了文学采访的赣南师大文学院明飞龙教授的学生杨淑珍,有感于卢策先生勤于书写的创作精神和坚持真善美的写作姿态,撰写了充满敬重之情的纪念文章,特此载发,以飨读者。
——文瑞
缅怀卢策先生
杨淑珍
在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赣州文坛却迎来了一场令人痛心的告别。卢策先生,一位81岁的文学耕耘者,于2025年1月1日悄然离世,留给我们的,是对他深深的怀念与无尽的敬仰。
作为有幸在2024年12月29日与卢老进行访谈的研究生,我深感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那天,我们带着对文学的敬畏与对卢老的敬仰,走进了卢策先生的家。那是一间充满温馨气息的小屋,墙上挂着几幅描绘赣南风光的画作,客厅茶几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赣南的特色美食。初见卢老,他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完全不像一位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他的书房,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空间,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和手稿,每一件都仿佛是他与文学相伴岁月的见证,透露出他对文学的深厚情感与不懈追求。他面带温暖的微笑迎接我们的到来,那份真诚与热情仿佛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采访结束后,他还慷慨地赠予我们每人一套自己的著作,并亲笔签名留念,这份心意让我们深受感动。在访谈过程中,卢策先生的思路清晰如泉,侃侃而谈,仿佛是在与我们分享他一生的故事与感悟。
他的声音温和而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文学的深沉热爱与不懈追求。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从容与智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
卢策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丰硕成果。他的长篇小说《大山里的女人们》《客家女》等,虽然可能并未广泛传播至全国,但在赣南地区却深受读者喜爱,拥有着一批忠实的读者群。
他的作品扎根于赣南本土,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了赣南人民的坚韧与善良。卢策先生表示,他始终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他强调,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与思想的碰撞。在谈到当代文学的发展时,卢策先生表示,文学人应该开拓视野,不仅要关注本土文化,还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文学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卢策先生还提到了他的新作《天狗》。据他口述,这部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还未及出版,他便离我们而去。
卢策先生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与遗憾。他的一生都在为文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笔下流淌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深刻揭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与伟大情怀。
在此,我要向卢策先生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感谢。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学遗产与人生智慧;感谢他在访谈中给予我们的真诚指导与无私分享。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他的精神与作品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愿卢策先生在天堂安息,愿他的文学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将铭记他的教诲与遗愿,继续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
卢策先生,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温暖而坚韧地前行。
2025年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