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医院——我成长的摇篮
—-献给庆阳市人民医院75岁华诞
文/焦浩東(甘肃).
第一次去庆阳市人民医院还是31年前的事。在这之前,每次来西峰办事路过南盘旋路,一抬眼都能看到伟岸高耸的人民医院住院大楼。这座有别于周边低矮建筑的“庞然大物”,总让我感到新鲜好奇(上世纪80年代末6层楼在西峰已属最高建筑),但从未进去过。
1993年,我从当地的一所卫校毕业被分配到人民医院实习,这才有机会接触到这栋我心目中仰慕的建筑。6层高的住院楼像机翼一样南北展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绿化带还有住院楼前的小花园和假山,把院子装点得格外舒心暖人。后院里有座像巨人一样高的锅炉烟囱,冒着白烟,大灶上的鼓风机像牛一样吼着,雪白的馒头和炒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很有烟火气息。每天穿着白大褂在医院来回穿梭,对于一个刚从大山深处来的毛头小伙而言,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白大褂让我爱不释手,有时甚至有点炫耀的成分。我常常会在医院人多的地方出现,不是看热闹就是准备随时发扬白求恩精神。我觉得自己已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了。然而在经过几次碰壁后我才发现自己相差太远,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治病救人非同儿戏。
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五官科。带教是冯老师,他和蔼可亲且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是他让我懂得了怎样写医嘱、开处方、写交班记录、测听力、换药、拆线甚至还有和病人沟通的技巧及生活常识等等。尽管在查房时他会当病人面问我很多问题,令我面红耳赤、张口结舌、颜面扫地,但我所学到的知识却终生受益,没齿难忘。我甚至会时常制造挨训的机会,让别的同学嘲笑我,我则受益多多!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医者应具备的条件,他是我最难忘的启蒙老师!
在那个年代农村赤脚医生非常紧缺,乡镇卫生院的大夫不分科,内、外、妇、儿科都要懂一点。在我前途未卜不知去向的情况下,妇科实习我并没有放弃。带教老师姓王是外地人,她对我很好。一天夜班,有位环县老人背着铺盖卷陪着自己的女儿前来就医。女人一进门便嚎啕大哭疼得跪在了地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地上流了一滩血。王老师让我和家属赶紧把病人扶到了病房,简单询问后初步诊断为宫外孕伴休克,需家属交800元住院押金,急诊手术探查。这时家属扑通一声又跪在地上大哭起来,原来她们早晨出门本打算去乡卫生院看病,谁知乡、县两级医院都诊断不清才赶了几百里路到市医院的。整整一天,两人除了一床破棉被身上的钱早花光了,哪来800元交押金(那时候乡上住院要自带被褥)。王老师果断让我紧急联系了医院总值班。总值班火速赶到,在了解完情况后,老人说出了医院一位外科大夫的名字。总值班立即联系了那名外科大夫,在证实两人认识的情况下决定先手术后缴费。老人顿时转忧为喜,打躬感谢。
急诊手术很快就开始了,经过外科、妇科大夫的协作最终确诊为宫外孕。为了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节省抢救时间,术中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温暖的一幕让我过早的体会到了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和人文关怀。 一个周末的中午,有位男子慌慌张张地跑进诊室,说他老婆难产。胎儿的手在乡卫生院时就出来了,大夫没办法,他用蹦蹦车花了一个小时才将人拉到这里。王老师马上安排让进了产房,经诊断为横位,生产难度大,风险极高。家属经济能力差不同意手术,当和家属谈话沟通后同意保全大人。在颤颤巍巍的签字后,家属一直在产房外焦灼的徘徊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在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凭借手法操作胎儿的小手终于被还纳回去了。几经努力最终产下一男婴,且母子平安。当我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告诉家属时,家属一蹦一跳地冲向了大门外。等我再次让家属签字确认并补办手续时,只见他脸通红通红地提着一堆水果和饮料,一个劲地往我怀里塞,口唇翕动着却发不出声音。这一次又让我懂得了感恩。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就不再赘述了。
老门诊只有2层双面楼,但科室很齐全。带教我的田老师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世家。我从他本子上抄到了很多方子,屡试不爽如获珍宝。这些方子为我在门诊实习期间积累了不少病人和声誉,更激发了我学中医、开中药的自信心。在我转科后还有患者找我开药。毕业后,我回家乡当起了赤脚医生。我利用在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为父老乡亲摸脉开方,针灸理疗,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博得了一片掌声。人们都信奉我是在当地大医院实习归来的。乡亲们对大医院的敬仰和依赖越来越严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人民医院也先后经历了几次变迁。先是盖起了门诊楼、“120”指挥中心、传染楼,再盖起了新的12层住院大楼、培训中心、新门诊大楼等。现在,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医院——陇东区域医疗中心(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又拔地而起,即将投入使用。这些都是人民医院几代人辛勤付出和新一届领导班子努力的结果。
今天人民医院已75岁了。75年风风雨雨根深蒂固,75岁虽老犹壮枝繁叶茂。您是这座历史老城的见证者,更是百万人口的守护神。陇东区域治疗中心的落成,将为广大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更能推动全市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惠及千家万户!愿庆阳市人民医院——我成长的摇篮,永葆青春!
个人简介:焦浩东,男,1973年生。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西峰区作协理事,庆阳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某卫生系统,从小爱好文学,先后在《中国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北斗》《董志塬》《九龙》《潜夫山》《黄河象》《环江》《陇东报》《今日西峰》《庆阳名人春秋》《速读》《中国创新文学网》等刊物及网络发表作品二百余篇。曾获得庆阳市陇东报社和市卫健委联合举办的“感动在医院”征文三等奖。文章以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语言朴实,风趣幽默,接地气深受同龄人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