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风 记 录
作者:蒋四清
最近的朋友圈都被东至姑娘和东至华龙洞刷屏了。东至姑娘长啥样,我特别想去看看。通过网上搜索,信息是这样介绍的:籍贯池州东至,学名东至人,年代为30万年前,昵称东至姑娘。
在尧渡河畔,走出了一位东至姑娘,她俊俏、韧强,唱着歌谣从远古走向我们,她的歌声、笑语,响彻在长江边。30万年前,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小姑娘坐在山坡上,遥望远山,星星在深蓝色的屏幕上眨眼睛。月光洒下来,姑娘身上闪出金黄的暖色。东至姑娘望着出神,好美的星河和山川,将身后的岁月镌刻出一幅神奇的画卷。那闪亮的地方,如锦缎,那是传说中的黄金水道长江;那隆起的不知名山丘,是如今的舜耕山;还有宛如仙境的湖滩,是后来的小七里湖……也许在后来的后来,这里变成了高山、海洋,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东至小姑娘坐在皎洁月光下的美好画面,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对我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一天,我有幸参加了县文联组织的助力文旅融合发展采风活动。
到华龙洞看东至姑娘
早上8:20,章老师、吴老师和我三人约好,乘坐朱会长开的车从陶公小区出发前往华龙洞。沿途经过黄泥湖及香隅镇的一些村庄,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直通到华龙洞遗址陈列馆。
东至姑娘长啥样?东至县华龙洞遗址为何会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我终于可以到现场看看。第一站,我们来到东至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它是由原建新中学改制而成的,令人耳目一新。广场上新添了园林景观,将整个馆区点缀得格外美丽,文兰主席用镜头记录下了我们的美丽瞬间。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庞汪村,距离东至县城约8公里。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
陈列馆秉持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并重的最高原则,为游客搭建以“东至人”为主题的集视觉、听觉、触觉多元为一体的体验空间。华龙洞陈列馆主楼室内被设计成远古洞穴的模样,增添了不少神秘感,“石破天惊华龙洞:走进30万年前古人类的家园”,门口“石壁”上的标语直奔主题,让人仿佛瞬间进入远古人类世界。走进东至县华龙洞陈列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一进入陈列馆,那一件件精心陈列的文物和化石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华龙洞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虽然沉默无言,却像是来自远古的信使,诉说着曾经的故事。第一单元“惊天发现”,在灯光的映照下,化石的轮廓清晰可辨,能让人想象到远古人类在这里的生活场景;陈列馆内的图文展板详细地介绍了华龙洞的发现、历程以及考古意义。第二单元“纷纷涌现”,原来这里是古人类的栖息之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狩猎、采集,与大自然顽强抗争,透过那些模拟的生活场景复原,第三单元“还原重现”,看着这些简陋的工具、粗糙的居住环境,不禁感叹人类发展的不易。一段解说词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远古时代的认知大门。第四单元“全面展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陈列馆,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东至这片土地上古老而神秘的过去,让人在参观完后,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对东至的历史底蕴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感受。
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在现代光影技术的应用下生动再现:集群而居,晨起寻食,日暮而息,工具简单,食物粗粝,在大地之中,筑造温暖而安全的洞穴。洞穴边有一处音控壁,大家纷纷对着里面呼喊:“你好,东至人!你好吗?东至人?”话语刚落,便引来一阵阵回音。
在展示馆的一角,我看到一尊塑像,这便是考古学家根据发掘出的头骨复原的“东至姑娘”。
随后,我们来到了距离陈列馆约1公里处的梅源山南麓的庞汪村。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山青水秀,村口有一棵500多年历史的古树,右前方的文化广场影墙上写着“古老庞汪,源远流长”,左边文化墙上有华龙洞遗址简介。
1988年,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庞村的村民唐金木在梅岩村山下修羊圈时,意外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后来这里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华龙洞遗址。经过2006年、2014年和2015年三次发掘,华龙洞共出土了30多件古人类化石、100多件工具和4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2015年发现的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有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这里的古人类被定名为“东至人”。经过复原以后,发现东至人的面貌和现代人的面貌已经非常接近了。华龙洞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为距今30万年左右,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在演化上属于古老型智人,2015年命名为“东至人”,东至人对于探讨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分布与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2019年10月,华龙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漫步在华龙洞遗址现场,如同置身于一个精美的古人类主题公园。周边,绿草如茵、风光秀丽,草坪上巧妙地放置了硕大的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远古动物的雕塑,还建造了古人类围猎动物的铜像场景,再现了华龙洞30万年前的样貌。同时,周边环境的修建打造工作正在进行,将来这里一定会更美,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打卡。
打卡陶公祠,寻陶公遗韵
参加完华龙洞遗址的参观,大家乘上大巴,约半小时来到东流陶公祠。陶公祠,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祠是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的,陶渊明以其高洁的品格、质朴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陶公祠坐落在东流镇西南的牛头山上,又名靖节祠,占地约30亩,主要建筑物有一栋三开间的祠堂,四周院落闭合。具体建成时间无考,有确切记载的是明弘治三年重建,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前建筑于1981年9月修复,2023年9月经再次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一行人在东流文旅形象大使叶江红老师的引领下,沿着宽阔的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松柏掩映下的陶公祠前。门楣上镶嵌的石额“陶公祠”三个大字,据说系清人所书,门旁有一联:“逢盛世定不作桃花源记,遇明君哪得赋归去来辞”。
东流晋代属彭泽县,名“黄菊乡”。迈进陶公祠院门,看见的是一块不大的“菊圃”,菊圃的正中是一尊陶公的塑像,先生右手后背,左手微提贴于前腰,抬头仰望,眼中似有物似无物,一如仰望南山而睥睨权贵,亦似吟颂心之高远、菊之高洁……
正门高悬“松菊犹存”匾额,中堂取名“德至堂”,并挂有陶渊明画像,两侧门梁书有陶渊明诗句,一墙展陈陶公简介、陶公与东流历史渊源、陶公谱系,左右两房为陈列室,集中展陈陶渊古诗等史料传记等珍贵文物,以及历代文人、名贤为追慕陶渊明所作书画的传世佳作。尤其在祠内南面屋内展示了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的影视画像,让人通过声光影像,品读《桃花源记》。
陶公祠不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更是后人追寻古人智慧和精神境界的重要场所。如今的陶公祠绿树簇拥,古朴庄重,与高耸的秀峰塔交相辉映,与东流大闸、东至治水展馆融为一体,成为本地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当代文艺的忠实读者及作者。2021年加入当代,著有电子书《兰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