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难忘
一一沉痛悼念陈作民老师
作者:陈希文
题记:
2025年元月2日,正当人们辞旧迎新的欢庆时日,却传来了让我心痛的噩耗,我一生尊敬的陈作民老师突然离世。这不幸的消息传来,我如五雷轰顶,痛心疾首,深感悲凉、惋惜和遗憾。我怨苍天无情,过早地收走了他高尚的魂魄;我怨大地无念,急匆匆地停止了他激荡的脉博。老师享年八十有四,按常人的说法,已是高寿正寝。但我总觉得,他还是过早的离开了人世,这是世人和他的莘莘学子们不愿看到的。元月3日一早,我叫上司机开车拉着老伴,急匆匆从咸阳赶回乾县老师的住舍,瞻仰老师的遗容,缅怀老师的恩德,与老师作最后的诀别。哀乐声声,在数九寒天、冰冷凛冽的上空中回荡;天地同悲,在晨雾龙罩的氤氲中金菊纷纷凋谢。这大不幸的悲声不胫而走,从各地赶来老师的学生、亲朋好友、邻里乡梓数百人,围拢在住舍前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悲声阵阵,挽歌凄淒,白灵悬空,白花一片,悼念者泪洒灵堂,人群中不断传来唉叹和唏嘘声。我泪流不止,心情悲凉。老师虽已离开我们,但他一生燃烧自已,照亮别人的高赏品质和可贵精神让我永远难忘。
记得一九六六年我刚上阳峪初中,那时陈老师在学校教导处工作。教导处主要是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时,管理学生学籍档案,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学术攻关、安排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他忠于职守,热爱夲职工作,既服务教学,又管理学生,时刻心系着学生的冷暖。新生一入学,陈老师就尽快掌握生源相关信息。如姓甚名谁,家住那里,来自何方,家庭成員,经济来源,生活状况,特殊困难等。我们入校没多日,陈老师就对每个新生了如指掌,大家称其为学生的“活档案”。对新生及家世信息的掌握为入学教育和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了翔实的資料。
陈老师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他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记得我们入学后的第一个冬季,他来到学生宿舍走访,问寒问暖,摸摸通铺木板床上的被褥薄厚,衣服是否单薄,背馍住校生干粮的好坏,是否霉变,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是否良好,学习生活上还存在那些困难,他问得具体,了解得细致,给学生们传递着一股暖流。当他看到我时,就脱口而出亲切地叫着我的名字,说我是同班学生中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2周岁,且家里距校18里路,家贫困难多,生活条件不好。问我每周回家背一次馍,远路能否背到学校?看到家里为我做的高粱、糜子面的粗粮馍甚是同情,问生活苦不苦,路上累不累?陈老师这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暖心的话语让我感激涕零。他对我家世的熟知让我更为惊讶!入学没多日,他怎么对新生的情况知道得这么清楚?当他了解到住校生啃干馍、喝开水影响健康时,就建议学校及时办起了稀饭灶。冬季宿舍冷,学校没有暖气,又建议学校后勤给木板床铺上了麦草。在冰雪的冬季,我们住校的学生喝上了热腾腾的稀粥,又睡上了暖和的麦草铺。
初中第一学期还未结束,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我所在的学校也成立了造反组织,大点的学生开始全国串联,接着就是批斗校長,揪斗老师,学校大字报铺天盖地,造反派押着戴高帽的“走资派”校长游街示众已司空见惯,批判封资修及反动学术权威的批斗会接踵而来,学校秩序大乱。面对这场史无前例地动乱,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和班上部分学生去问陈老师。陈老师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昨天还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们,怎么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反动学术权威,”成为“封资修”的代言人受到批判?昨天还在研究部署怎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校長,怎么突然就成了“走资派”而被罢官夺权?宁静温馨的校园怎么一下子沦为文化硝烟的批斗战埸?同学们要冷静思考,保持清醒头脑,站稳立场,不要受造反派的蛊惑,盲目参与造反组织的造反活动,不要有过激行为。我愿和你们当个“保守派”,即当时人称的“保皇派”。要正确理解上边的方针政策,理智地对待眼前的突发事件,尽力保持学校大局稳定。陈老师以理论上的清醒和政冶上的坚定对时势的分析和判定,让我们看清了前行的方向,冷静地对待这场动乱。后来学校文革升级,愈演愈烈,文斗变成了武斗。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強加给校長和老师,对其挂牌批斗,恶意中伤,人身攻击,甚至在清理阶级队伍、实行群众专政时,对老师实行“捆绑打”等非人格的虐待。在多次的劫难面前,陈老师总是劝导、制止学生要文斗不要武斗,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智的处理问题。在“保皇派”的竭立保护中,一些无辜遭受人身攻击和伤害的老师得到了一定的保护,逃过劫难的受害者对陈老师的举动甚为感激。文革结束后,每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悲剧时,就让人想起了陈老师当年政治上的清醒和远见卓识。今天看来,他为了制止学校动乱、稳定大局是有突出贡献的。
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更是陈老师终生遵循的座右铭。他虽不是学校直接带课的班主任,但他一生酷爱学习,博学多才,学养深厚,一职多能。记得我们带语政和史地课的老师因故缺课,他常顶班代授。政治课枯燥难教,他顶班代授时,总能联系时政和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问题,辩明事理,讲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性趣。代讲历史课他也是轻车熟路,对中国的近现代史熟烂于心,不翻教材却对历史演进和所遇到的大事件,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学生们身有感触地说,陈老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样样精通。
桃李不严言自成蹊。陈老师经常对学生讲,“要让学生有一滴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他手不释卷,坚持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是人所共知的。退休后,有几次我去家里看望他,他的书房、卧室、写字台总是堆满了书籍,学习感悟、读书批注、随笔散文堆三累四。他一生见长的是书法,正楷毛笔字闻名遐迩。在校时,学校的校牌、学习园地、门楣、公共场所和教室的檐柱上,到处都是他刚劲秀丽、舒展大气的正楷笔法。校外好多单位举办大型活动常来邀请他统筹策划,布置会埸,营造环境,他总是有求必应,让承办者满意。受他的熏陶,其子亦是名震四方的大书法家,前来求拜者络绎不绝。受陈老师的教诲,我多年的毛笔书法习练也多带有他的痕迹。我也常乐于将书法作品送陈老师当面指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陈老师不仅学识超群,在做人方面严格律已,率先垂范,一身正气。记得在学校时,他每天坚持同学生一起出操,强身健体。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員,常任投球的前锋角色。每场球赛,总能见他矫健的身影和高超的球技,不时获得围观者阵阵掌声。凡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他都带头参加。备战形势吃紧时,他和同学们一起打地道,学校走“五、七”道路,他常去校办工厂参加劳动,每年“三夏”时节,他又带领学生投身农村火热的抢收之中。
中学数十年,陈老师总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冷暖安危,成了学生的知心人。学生们有什么要求和困难,总愿给陈老师讲,求得安慰和解决。中学历届毕业的学生,大都和陈老师感情深厚,毕业时和老师难舍难分。离校多年后,辛勤的园丁当年抚育的嫩苗已纷纷长成参天大树,真是桃李满天下。陈老师的学生们不论从事什么岗位,任何种职务,每当提起恩师陈作民老师,大家总是一片赞扬声。这里尤为让我难忘的是我高中毕业后因国家未恢复高考,回村劳动一段后,我被招考为公社农业干事。尔后,我要去西安铁路学校上学。陈老师得知后,就骑自行车几十里来到公社,给我送来了皮夹笔记夲。上面工整地写到:“愿你像飞奔的列车,风雨无阻,奋勇前行。”这分别赠言彰显着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厚谊呀!我看着这刚劲秀丽的笔迹,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敬爱的陈老师,你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尺讲台上,你用粉笔传授着浩翰的知识,书写着人生的真谛。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如何做人。你是吐丝的春蚕,无私地将自已的一切献给了教育事业。你是一支点亮的蜡烛,燃烧着自已,照亮了别人。你是智慧的化身,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那慈详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总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鼓励我们增强自信,战胜困难,去攀登新的高峰。今天我们聚集这里,以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你的离去,我们心中是多么的不舍。
岁月无情人有情。老师已去,精神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你!
2025年元月5日于渭水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