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害现象”当休矣
文/杨舟平
先看一则故事:张三开了家面馆,为了增加扯面口感和卖相,他在面里加入了许多食品添加剂,而且大多是超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一般不是食物,当然不具有营养价值,只是为了改善食物品质和色、香、味的需要而加入的一种化学合成或天然的物质,适量的食品添加剂是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是食品行业允许的,但超量加入就有害于食者身体,属于违法行为了,情节严重者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张三知道他在面里加入的添加剂都超标了,所以,他从来不吃自己面馆卖的面食,而且也不让老婆孩子吃。他常到对面李四开的饸饹馆吃饸饹。其实,饸饹馆老板李四,看着为人老实,对食客一再承诺他做的饸饹里绝无任何添加剂,加上李四做饸饹手艺好,馆子开了三十多年,也算老字号,每天食客盈门,生意火爆。可这李四心知肚明,他作饸饹用的荞面和佐料辣椒油里都加入了过量添加剂,所以口感才独特。显然,超量加入添加剂对顾客食用是有害的,这种危害一时半会看不到,但它的危害后果却是潜在的、长期的。所以,他也从不吃自家的饸饹,而是到斜对面,他自认为放心的王麻子开的包子店吃包子。而王麻子深知自己包子店的大肉都是从肉铺买来的不怎么新鲜的、便宜的肉,只是经他精心加重调料调制过,味道香辣,每天蒸的肉包子上午十点多就卖完了,王麻子对所有饭馆卖的饭都不放心,所以,每天在家里吃他老婆做的饭菜。王麻子老家在农村,有承包地,麦子是自家产的,绝对放心,但他用自产小麦在老家面粉厂兑换面粉时,面粉厂老板却在面粉里偷偷加了增白剂。老婆做饭总得买菜吧,谁知老婆买的菜里既有菜生长时的农药残留,也有菜商出售时喷洒的防腐剂,再怎么淘洗也处理不干净。王麻子知道这一切后,索性少吃饭,只吃水果,但水果跟蔬菜一样,照样有农药残留。王麻子终于吓出病来,医生给出的结果是癌症晚期。这就叫“互害”,自己制作出劣质或有害的东西,自己固然可以不吃不用、不受伤害,但难以避免别人生产出来的劣质或有害东西也会产生对自己的侵害,而且后果如此严重。
君不见,卖假奶粉的绝不会给儿女吃假奶粉,但他能保证不吃毒白菜?养鸡户卖饲料的能保证不喝假酒吗?你我能保证不吃假药吗?这种由底层互害到社会互害,人性在蜕化,最后大家都同归于尽。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互害模式”或“互害型社会”。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种地的农民坑饭店老板,饭店老板坑食客,食客反过来又坑害其他人,这种“互害”的链条里,没有幸运者,只有不知情者无奈忍受,“以毒攻毒”式的“互害”,害人者最终害己。屡禁不止式的“互害”,饱受社会诟病,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令我们饮食难“安”,不信任与恐惧感在弥漫。比如,中国游客在国外的爆买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对国货的不信任感。
病从口入,如今各种疑难杂症之所以多,与我们所吃的不安全食品不无关系,那些超剂量的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后,短期食用看似对人无明显损害,但病灶已“潜移默化”到身体某些脏器,损伤形成于漫不经心间,长期食用势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肌能,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雪花粉等食品添加剂,人们是尝不出味道的,但损害却是必然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人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许多人因此而丧生,许多家庭为治病甚至倾家荡产。就全球而言,各大洲均有食源性疾病严重爆发的文献记载,而且许多国家的疾病发生率还呈大幅上升趋势。可见,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你我,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治理难题,所谓“十个大檐帽管不住一个戴草帽的 ”之怪相,实在不能听之任之、治而无果了。
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构成“互害”链条上的一环。比如对“互害现象”的冷漠,无良者的“制害行为”让更多人变得冷漠;多数人的冷漠,让社会集体受伤害。大家看似“独善其身”,不祸害他人,但恰恰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再加上市场监管的乏力,使无良者有恃无恐,以致造成“互害”的结果。
“互害现象”的原因复杂多变,不管是个体互害还是集体互害,既有道德、文化层面,也有法律、社会等等层面,而且,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又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不只是单个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根治这种顽疾呢?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首先,要源头治理。一种食品,从食材的源头就要有人管,有人盯,如种植土壤的无污染性,使用农药的无害性及喷洒的剂量都要有强制标准,有人监管。其次,要销售管控。每种销售的食材、包括蔬菜,都应标明产地、生产者姓名以备查。另外,要从严监管。市场监管人员应随时检查销售的食品、蔬菜等的合格度,熟食类、谷物类、奶蛋类食物的新鲜度、保质期等。同时,还要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一旦查出投诉属实,就要从严顶格处罚销售商、生产商,同时吊销其销售许可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终端全链条、无缝隙式综合治理。有人说,新加坡的文明是罚出来的,“治乱世用重典”“三句好话不低一巴掌”,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很有道理。罚出一个文明来。接下来,还要处理市场监管人员的不作为,真正落实一案双查制,倒逼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最后,要加大宣传。从人性根基、文化根基的重构重建、体制法制的逐步健全等各个环节营造宣传氛围,形成“打击‘互害’人人不能置身事外,人人不能免责”的理念,用现代公民观念来改造和武装自身,见到好事就鼓掌,见到坏事就戳穿,这样无数个你我一起,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让“互害”型糟粕文化无处遁身,让每个人走出伤害他人和被人伤害的尴尬状态。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互害”的出发点无非是满足一己私利,但其结果必将是害人害己。所幸,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消费者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互害”市场在不断缩小,只有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把食品安全问题当作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驰而不息地关注、关心、保护之,当作责无旁贷的大事来抓,树立“抓食品安全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健康”的强烈意识,我们则离绿色安全食品的距离会一步步接近,我们倡导的绿色、低碳、文明的宏伟目标定会逐步实现。
2025年1月3日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中国首届丝路散文奖、宝鸡市作协“六维”第三届散文奖得主,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2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