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八十八)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自古儒道互为体用在入世出世问题上各领其要
从历史观察一个帝国的灭亡,往往先由内乱开始引发全局崩盘,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制定的内外政策出现失衡不得民心或者战略失误国败山倒。比如导致国内统治阶层内部产生分裂的罗马帝国及前苏联等,引发国内被统治阶级反抗而亡国的大秦帝国及蒙古帝国等。穷兵黩武、战线过长引发国亡的,如亚历山大帝国、大英帝国;被世界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打败的,如德意志
帝国及大日本帝国等。一个帝国的存续长短主要通过帝国文化的人民性深浅来判断,愈是失去民心文化支撑的帝国灭亡愈快,如大秦帝国的“焚书坑儒”运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本土原有的印第安人文化几乎消失,由欧裔、非裔、亚裔等移民形成的美国社会并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能维系大美帝国生命长度的主要因素是霸权性帝国利益与领先世界方向的全民福利制度,如果国家利益及社会福利不能维系,美国必定四分五裂,回归华盛顿建国之前的州邦状态。天奈何之,东方中国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并无此忧!
一根生出千叶,万理发于同宗。春秋时期以后,特别是战国中期,诸子百 家从本派的立场出发,综合各家之学,都想提出一种被大众被他家接受的理论,即出现一种学术合流之势。由于各种道理与易理同根同源,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无为无所不为的思想强大优势凸显出来。而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五十岁后开始学易,易经文化成为儒家思想的灵魂之柱,四书五经中,其实《吕氏春秋》就是以道家为主的综合性儒家著作,这是儒道相亲的典范。
汉武大帝“尊儒”以后,三教九流之中大部分流派渐趋没落,而道家却独自走向宗教,另辟幽途曲径出世发展,形成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开始以另外一种面孔影响中国社会,同时为魏晋玄学开创了一条道路,这些都是道学思想强大生命活力的历史体现。
自古儒道互为体用且在入世出世问题上各领其要,入世之时,儒为体,道则为用;出世之时,道为体,儒则为用。另外道家思想的哲学性、文学性、政治性,对中国社会的几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某些时期,《道德经》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百经之首《易经》以及儒家范典的《论语》等。所以中国人具有双重性格,即有儒家的舍身取义,又有道家的明哲保身,双峰相得益彰。

五千年来,中国性格是由儒家的自强不息与道家的厚德载物共同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的两面性,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的自然主义思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治国理军奇正思想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理念,对汉初及唐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可道,非常道”,已成为很多儒、道、佛三子们的共用座右铭。对于我们日常遍用的道理却很难去描述它的本貌,这也是文字所不及至的地方。根据我个人多年来对《道德经》感悟而言,《道德经》的真正价值尚未在中国发扬广大。道家柔中生刚、刚极生柔的太极之妙,非儒家之雅可与之比拟。太极中阴阳相交,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相互共存,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交替互感终而复始等思想,长期被中国三教九流各派所用。毛泽东在抗日战 争及解放战 争中,将道家阴阳之道巧妙地运用于战略,真是让战 争成为了艺术,活灵活现。如《论持久战》一书就是毛泽东深悟大道说之律后,将物极则返的规律,运用到了阐述抗日战 争的战略退却、战略相持及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上,且手法惟妙惟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亦是如此!我们从历史长河中寻觅到的丝丝浪迹,却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又荡然无存!儒与道若仅以阴阳二仪之定位,合则为太极之经易,分则生有为、无为之世势。若从大处入理,则升化为东方文化之奠基者,言此实不为过!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进入误区,我们将西方的“矛盾论”引入中国,导致社会人与人对立及人与自然对立的加深,却摒弃中华五千年屡试皆活的天人合一的“太极统 一论”,百年功过未来历史自会评说。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