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年集
于德宽

台安县黄沙坨镇,是座乡间老镇,这里富有经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集市,已经足有百年历史,其名声享誉周边的盘锦、海城、辽中等许多地域。
每逢双号为集日,而从腊月初八开始到大年三十上午,天天都有集市。这时候的集市叫年集。车多人多货品多,最红火也最热闹。每天早上太阳刚一露头,集市上就有小商小贩开始搭蓬子、摆摊子。到这里做买卖的大多来自本镇和邻近乡镇,也有来自城里的,货品基本保真和保新鲜。
赶年集的人们早早地吃过早饭,或骑着自行车,或骑着电动车,或开着三轮车,或驾驶着汽车,从四面八方涌向黄沙坨镇农贸市场,令萧瑟寒冷的冬季,顿时有了勃勃生机和暖暖的烟火气。

进入腊二十左右,每天8点钟不到,集市上就已是人头攒动,随便找个高处向远处一望,真可谓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洋溢着甜美而满足的笑容,我买你卖、我问你答的嘈杂声、砍价声、叫卖吆喝声、孩童嬉闹声,汇聚成一曲庞杂欢快的迎春交响乐。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充满了喜庆与祥和的氛围。黄沙坨镇的集市平时就很热闹,更别说快要过年的时候了。赶集的人们在摊位前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年货,熟人碰面了笑呵呵地打个招呼,又继续穿梭在集市的人潮之中……

卖衣服的摊位前,大姑娘小媳妇们,围在跟前挤来挤去,忙着挑一身称心如意的衣服。卖鞭炮的,卖年画,卖春联,卖大红福字和大红灯笼的,都铺着大摊子,或摆成排,或挂在绳索上,看上去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把年集装点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各种年货几乎无所不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异彩纷呈。动物、植物,生的、熟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卖肉的,卖海鲜的,卖青菜的,卖日用百货的,卖香烛的……真是货品齐全,热闹非凡。
光是卖菜和卖水果的摊位就摆了好几大溜,各种新鲜的蔬菜闪烁着晶莹的水珠和缤纷的色彩,足够吸引眼球。黄瓜、云豆、茄子、韭菜、白菜、辣椒、元葱、甘蓝等鲜细菜应有尽有;水果摊位上的苹果、香蕉、桃子、榴莲、芒果、火龙果、橙子、哈蜜瓜等一应俱全……

另一边,卖面点、熟食、猪肉、羊肉、牛肉、下货等商户一家挨着一家,百货迎百客;卖服装的,把男装、女装、儿童装,薄的厚的衣裤高高挂在摊位衣架上,五颜六色,任你挑选;在粮油摊位,玉米、小米、高粱米、花生米、芝麻、小豆、绿豆、香油、豆油、辣椒油、干豆腐、大豆腐、冻豆腐等任你选购;还有卖鱼类和鸡、鸭、鹅的,卖各种干果、糖果的,还有卖厨具用品锅碗瓢盆的……把偌大集市填充得满满当当。
有些赶集的人来之前并不确定自己要买什么,就是喜欢年集的热闹,他们或一个人或带着孩子在集市里毫无目的的乱逛,这看看那瞅瞅,发现喜欢的物品就买一些,或者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很是开心痛快的样子。而那些卖冰糖葫芦的,推着小车卖豆腐脑和年糕的,则在集市里往来穿梭,高声叫卖……
过了晌午,赶年集的人们渐渐散去。人们三五成群地满载而归,边走边说,或闲聊、或嬉笑、或寒暄,在这浓郁的人间烟火中,人们收获的不仅是各种年货,更有对新年新希望和新生活的美好愿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想吃什么用什么几乎随时都能买到。人们赶年集并不是单单为了买东西,而是因为年味最集中、最浓烈的地方莫过于年集,这里到处弥漫着年的味道,这里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农贸交易市场,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文化和乡俗风味的比较集中的展现。
赶年集,传承着乡俗,传递着乡音,凝聚着乡情。家乡的年集,就是一幅涌动着热烈与憧憬的乡村图腾。年年岁岁,代代更迭,而年集上那抹浓厚的乡情,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