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错记
作者/葛国顺
步入耄耋之年的陆建华先生甲辰冬至的前夕怀着对故乡的深情与对文学的赤诚,重回故里,让家乡近百名文友享受了《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为主题的心灵盛宴,犹如送来了冬日暖阳。
凭着我的职业敏感,及时写成拙作《陆建华真情寄语家乡文友》,一时得到高邮融媒体和相关文学平台厚爱予以推介,陆老也随即给我褒奖和鼓励,同时,他也给我发来信息,及时给我纠错。“国顺好!你的写作进步明显,望你再下功夫,力争不断向前。你在文中对我集报规模的描写不准,我在随书附送的《致敬信》中写得很清楚:‘……至今已达136卷,每卷厚约三厘米,叠起来直立高度超过三米’,你写成‘每本300页,高度达三米以上’,这就不准了。”集报136卷“叠起来高度超过三米”变成“每本高度达三米以上”,初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大差误,其实是不够严谨所致。
我与陆建华先生是同乡,算起来还是我的长辈(我老伴是他门上的侄女)。从他在高邮县委宣传部任通讯报道组长时才相识,一晃也有40多年了,以后便电话和书信往来联系密切。他知道我也喜欢文字,经常得到他的指点和鼓励,然而,更多的是不断给我文字纠错。
热爱文字是我的业余爱好,只是生不逢时。我生于建国初期,长在三年困难时期了,读书正是“十年动乱”时期,文化基础薄弱,与高考擦肩而过,后来两次参加电大、夜大考试,都是因为英语、数学分数不过关,只有参加山西中文函授和自学考试学习,1987年,扬州师范学院在高邮办夜大中文班,通过三年跟班系统学习,好好地补了我的文字功底。虽后来从事秘书十多年,至今也没有离开文字。50岁时“换笔”(自学电脑),汉语拼音不灵就学五笔,其实,用五笔打字也不轻松,尽管难,从写作而言则流畅许多了。
我从文化站长步入政界,从事秘书十多年,至今也没有离开文字(与我一起“爬格子”的不少人早已搁笔)。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也有40多年了,2009年还被吸收加入扬州、省作协,成为会员,自感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在习作中经常出现差错,文字把关不够,时有错别字,加之电脑操作不熟练,复制粘贴运用不娴熟,有时还会出现重复句子,遇上采用我文稿的纸质媒体编辑还好,及时纠错了,然而,公众平台基本上不改动,关心和鼓励我的文友看到了都热心指出,自己感到很尴尬,一切都是粗心所致。尽管业余创作变成铅字也有上百万字,文友有时与我调侃,说我是“高产作家”,我却始终认为,写的东西充其量只能还是作品,还没有成为“精品”,凭我的文学创作还永远在路上。
陆建华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他与他交往的这么多年,时时告诫我“盼多读多写,特别是多读些名著,名著就是名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特别是才写了一些小文小作、就以为自己已是名家作家的人,一定要精于写作,力争多出‘精品’”,现在才让我真正悟到,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对自己的作品要学会多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及时纠正写作上的笔误,尽可能地避免犯低级错误,写出让自己满意,也能让读者满意的作品,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2025.1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