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歌
——六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协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陈增胜先生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陈增胜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第一本画猫专著出版的成功,更增强了陈增胜的自信心。1990年,天津人美又给他出版了《百猫谱》,这本画猫史上第一部谱书深受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至1997年已再版10次,创了一本技法出书版次最多的记录。同年,陈增胜的专著《为狸奴写照》,又在中国书画报的92-102期上连载。后相继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陈增胜画猫》的技法书《画猫图谱》。在画猫技法上,前后共出版过五本专著。此外还有《学画写意猴》《陈增胜画狗》《画狗图谱》等书在天津人美、人美等出版社出版(共计8本)。
汗水和艰辛使他走向成功
1987年,威海市从原附属的烟台市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地级市。第二年,即1988年,陈增胜应威海市管文化的副市长的聘请,调威海市组建威海画院。一到威海,这位副市长特意找陈增胜谈话,讲明市府组建威海画院的决定和意图,并指派让他来做具体的组建工作,同时又很认真地问陈增胜是想干院长还是干副院长。当时的陈增胜很冷静又坦率地告诉他:"我现在已经47岁了,基层的事务工作已占去我的近半生时间,我来威海画院,主要是为了要一个安静、充裕的创作时间,多创作出一些好作品以实现自己画家之梦,并非想来当官,画院我可以帮助组建,但院长、副院长还是让年轻人干吧。"副市长见陈增胜说得真切,也只好面带惋惜地作罢。在以后10余年的画院工作中,市委组织部和文化局的领导们,见陈增胜人品好、工作能力强,几次找他商谈,让他出任院领导,但都被陈增胜谢绝。直至1997年,已是56岁的陈增胜按当时的人事政策,正副局级干部到56岁基本都"一刀切"地退居二线,可威海市组织部却破例地公布了陈增胜任副院长的消息。陈增胜清楚地记得当时组织部委托文化局长找他谈话是这样说的:"让你出任副院长,也不是让你干多少行政事,只是鉴于你这些年的表现,你应该享受到这种待遇,哪怕只干一年,我们也好向文化系统的职工们交待,我们的心事也得以了结"。
在陈增胜到画院的两年之后,威海画院已组建就序,为了能让新的年轻的领导放心大胆地干,陈增胜提出到北京画院进修一年,借故暂离一段时间。就这样1990年3月份,陈增胜来到北京画院,那时北京画院已有了专门的进修班,学生大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那时陈增胜已经50岁了,身体还不好,妻子不放心,要来陪读。为了省钱,陈增胜同老伴托人找了住处,就在现在新华社西面一幢副食品仓库里。那间房可能是仓库管理人员办公的地方,一间房有10余平方米,里面有一套双人沙发、一张办公桌。这套双人沙发,白天是陈增胜的桌子,晚上是他俩的床。陈增胜从旧货商店里花30多元买了一辆破自行车,只要画院里有老师讲课,他就从那里骑自行车到北京画院听课。春天时天气凉爽还可以,到了夏天,来去一身汗。特别是那10余平米的小屋,陈增胜在里面画画,又在里面做饭(他们从威海带来的蜂窝煤炉),热得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就是这一年,举国上下欢庆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那些日子,整个北京大街小巷都充满着"迎十一届亚运会,为亚运会作贡献"的气氛。陈增胜骑着自行车在来去画院的路上,自然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有一天晚饭后他与妻子到街上"遛弯"纳凉,在新华社路边见到一个60多岁的傣族妇女,穿着花花绿绿的民族服装,啃着自家带来的干粮,陈增胜他俩感到好奇,便与之攀谈起来,得知她是专程来向十一届亚运献礼的。她说她在家里靠手工绣花,做花荷包、花兜、鞋垫维持生活,这次是她坐了3天的汽车,把一年多的收入-500元钱捐献给了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当时陈增胜看到她那粗糙皱裂的手,缺齿掉牙的嘴里啃着掉渣的干粮,心里酸酸的,但又被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所呈现出来的幸福感、成就感所感动!当陈增胜离开傣族老太太后,即与妻子商量:人家年龄这么大的老太太都有这样一颗爱国之心,自己作为一个画家,是不是也应该为这次盛会作点贡献呢?妻子当然一百个赞成:"我们没有钱,献画是可以的!"

事情一定下来,陈增胜又产生了一种"画什么"、"如何画"的压力和紧迫感。思考几日之后,陈增胜决定还是画猫,因为画猫是自己的强项,猫又具有活泼、轻捷的特性,民间还有"猫为虎师"的说法。如果献一幅猫画,祝十一届亚运会的运动员们,个个像猫儿那样敏捷,像小老虎那样神勇地去创造新的成绩,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猫儿个体很小,又是独居性的动物,不可能画得像牛马、老虎那样强大,也不可画得像羊群那样宏伟,献给十一届亚运会这样隆重的活动,画1-2只猫,肯定既没有气氛,也不会引起重视。于是陈增胜想到了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之一-"长卷"的形式。用这种形式,既可以画出气魄,又让读者象看"西洋景"(解放初期一种文艺形式,也叫"拉洋片"),那一节一节地看,不至于重复。五、六月的北京城,干热干热的,陈增胜那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只有一门一窗,空气不对流。陈增胜趴在一张小桌上创作,天天是一身汗流到底。他在作正稿之前,光设计小草图——10公分宽,两米多长,每幅110只猫的动作——就设计过12张,然后统统张贴在墙上,与妻子共同挑选而后定稿。作正稿时,妻子为了让他集中精力,只要他画画时,妻子便离开小屋在喧闹烦热的北京大街边坐着;中午为了能让他安静地休息一下(一个沙发上睡两个人,中午也太热了),妻子也是躲开小屋,每天她最高兴的是傍晚回到小屋,数数画面上又多了几只猫。就这样,陈增胜和老伴坚持近70天。终于一幅17.8米长,高56厘米的110只猫的长卷定稿了。可是陈增胜也支持不住了,他因过度疲劳病倒了。妻子害怕了,立即送他回威海治疗、休息。这间仓库住房也退回去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