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灯盏形
刘于云
灯盏形在瑞峰山南侧,距赣县区田村镇约10公里,赣州市中心城区60公里。
灯盏形有座古寺庙。据介绍,“北宋年间,由临济宗十三世祖上万下柏讳寂惟老和尚开山建寺,寺庙至今保留完整。登临顺峰山灯盏形,极目眺望,气势磅礴,群山巍迤,云雾缭绕,山川秀丽……土地革命时期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寺内曾设立过苏维埃办事处,写有"苏维埃办事处"的牌匾在"全封山"时做禁牌而毁……”
灯盏形曾经是赣县苏维埃政府办事处。据《田村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略》记载“……田村、清溪、白鹭的靖卫团在田村密谋攻打灯盏形,妄图一举消灭我们的游击队。”“反动分子曾来福叫来了伪赣县警卫队百余人带枪从东坑来攻打灯盏形。游击队闻讯转移,敌人扑了个空,于是放起一把大火,烧掉我们游击队在灯盏形的一座庵。”我们小时候也常听老人们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灯盏形是赣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带着对瑞峰山的亲热,带着对灯盏形的探秘,我们一行五人驱车上山。
隆冬的下午,干冷的天气泛着刺骨的白光,凛冽的寒风在车窗外呼啸,肃残的芦花在风中不停地摇曳,偶尔一只山鸟无声地从车前掠过。山路崎岖阴冷,树荫下不时闪出几处冰冻。车内暖烘烘的,大家说笑着,憧憬着,终于在太阳落山时登上了山坳,撞见了“公公”的半边脸。都说夕阳无限好,黄昏犹为美。大家兴奋极了,举着胜利的手势与“无限美”打卡存照。
转过山坳,一幢洁白的房屋在蒙胧的中闪现,那就是心仪的灯盏形。大家一阵激动,不觉已到屋前。
突然,“噼啪噼啪——”一挂鞭炮炸响,在傍晚的大山里听来格外震耳,让我们始料末及。这是守山人老吴欢迎客人的到来,太感动了!
老吴笑得像朵花,与大家一一握手,而后请到客厅,斟茶、递烟、端果子,忙个不停。
老吴年近七旬,身材廋小,但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我们是老朋友,每年我都要陪好几拨朋友来探访他。
老吴去准备晚餐,我们御下行装稍事休息。
不一会儿,饭熟了,很丰盛。大家以茶代酒敬老吴,老吴红光满面,笑盈盈地说山上孤贫,没什么好招待。大家齐说,凭着吴师傅的热情好客,喝水都是甜的。
夜,在我们的笑声中悄然而来,山下已是万家灯火,远处红霞满天,极像火烧云,老吴说那是赣州城的灯火。黑暗中还有一串忽明忽灭的红光,老吴告诉大家那是风力发电机的杰作。
饭后,大家要领略一番大山里的夜景。
夜,朦朦胧胧,借着手机的光,大家小心地一步一步登上了楼顶。
风,轻轻地吹,冷冷的。一轮皓月悬在头顶,又圆又明,似乎比平时看到的大多了。“高山明月大如轮”大家赞叹着,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快看,赣江!”不知谁说了一声,大家急忙向正前方望去。月光下,遥远的天边出现了一条宽大的玉带。玉带缠绕于崇山峻岭之间,时隐时现,时宽时窄,恰似一条巨大的蟒蛇,由东向西蜿蜒而去。想不到,日夜奔腾的母亲河,白天难见真容,月夜下是如此的美丽壮观。大家极目远眺,凭栏遐思,静默了许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有人朗诵了古诗。
站在楼顶,在这风清月朗高处不胜寒的灯盏形,这诗是真实的写照,尽管雪未白,犬无吠。
大家遥望夜色,凝思遐想,不免触景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月亮钻进了云层,山色灰暗了许多,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大家走下了楼,各自回房。
“在哪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山谷里响起了歌声。那是老吴的“老生音乐”,尽管音质粗犷,情感却很真挚。也许他在回忆过去,也许他在抒发情感,也许他在驱逐寂寞……
歌声嘎然而止,老吴怕影响我们休息,不再唱了,看看时间,十一点半。
“老吴真不简单,一个人孤守大山,守护这片革命的红色土地,太不容易!……”这样想着,我昏昏欲睡,便枕着巜在哪遥远的地方》的歌声,进入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