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三地理班(长篇小说连载之二)
下午,秋风带着淡淡的凉意,轻轻拂过羊城的街头。阳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天色显得有些阴沉,但这并未影响我轻松愉悦的心情。钟奎华从宿舍出发,脚步轻快地穿梭在略显拥挤的人行道上,两旁是斑驳的老式建筑,偶尔有几声远处施工队的敲击声,为这个年代特有的宁静添上一抹生动。
他的目的地是南方大厦,这座在当时算是颇为现代化的建筑,在灰暗的天幕下更显巍峨。走进大厦,一股温暖而略带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混合着各种商品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种独特的购物氛围。他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目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间搜寻。最终,在一家体育用品柜台前,他停下了脚步。
那里摆放着一双双洁白无瑕的运动鞋,它们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正是钟奎华心仪已久的款式。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一双,又顺手拿了旁边的一对白袜,心中盘算着穿上它们后在操场上驰骋英姿的模样,嘴角不禁泛起了微笑。付完款,他小心翼翼地将新鞋和新袜装进纸袋里,感受着这份小小的成就感,仿佛拥有了新的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解放电影院的海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剑归》这部电影的海报尤为醒目,侠客持剑立于峰顶,背影孤傲,眼神中透露出不屈与坚毅,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武侠梦。钟奎华加快步伐,心中充满了期待。
走进电影院,一股特有的爆米花香味扑鼻而来,混合着陈旧木质座椅特有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温馨感。钟奎华找到座位坐下,周围是同样满怀期待的观众,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故事的好奇与向往。随着灯光逐渐暗下,大屏幕亮起,电影开始了。
《剑归》讲述了一位武林高手因误会而隐姓埋名,历经磨难后终得真相,重拾宝剑,重归江湖的传奇故事。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如诗如画,刀光剑影间透露出的不仅是武学的精妙,更有对正义与真情的执着追求。我被深深吸引,随着剧情的起伏跌宕,时而紧张屏息,时而感动落泪。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钟奎华走出电影院,夜空依旧阴沉,但心中却因这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而变得明亮起来。那双白鞋和白袜,还有那部《剑归》,都将成为这个平凡周六里,最难忘的记忆。
周日上午,钟奎华和几位同学,怀揣着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向往,踏上了前往越秀公园和中山纪念堂的旅程。
越秀公园,这个位于城市心脏地带的绿洲,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我们穿过郁郁葱葱的林荫道,耳边是鸟鸣与风声交织的乐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香气。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偶尔停下来,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那些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间流露出的古典美。在公园的中央,五羊石雕巍然屹立,它不仅是广州的象征,更承载着我们这座城市悠久的传说与不屈的精神。我们围绕着石雕,拍照留念,仿佛要将这一刻的欢乐与敬仰永远定格。
离开越秀公园,他们步行不远,便来到了庄严肃穆的中山纪念堂。那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宏伟建筑,门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巍然矗立,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步入纪念堂内,高耸的穹顶、精致的雕花、以及那庄重的氛围,都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他们静静地聆听讲解员讲述着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那些关于革命、理想与牺牲的故事,如同一股股暖流,激荡着心田。
午后,是回学院的时间,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中山纪念堂,乘上了六路公共汽车,前往广州动物园。
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有一处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与欢笑的地方——广州动物园。自1958年1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以来,它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城市的繁华之中,成为了当时规模居全国第二位的动物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城市的成长。
广州动物园已经运营了整整25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动物饲养和展览经验。大象、长颈鹿、斑马、大熊猫、猴子、爬虫……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珍稀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新家。大象房内,庞大的身躯在悠闲地踱步,长鼻轻卷,仿佛在向游客致意;猩猩馆内,聪明的黑猩猩用灵巧的双手摆弄着玩具,逗得围观的孩子们前仰后合;长颈鹿舍中,高挑的身姿优雅地站立,长长的脖子不时伸向游客手中的树叶;斑马苑里,黑白相间的条纹在阳光下闪耀,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大熊猫馆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慵懒地啃食着竹子,那份悠闲自得让人忍俊不禁;猴山上,一群群活泼的小猴子在树枝间跳跃嬉戏,热闹非凡;爬虫馆内,各种奇形怪状的爬虫静静地伏在玻璃柜中,神秘莫测。
除了这些精彩的动物展览,动物园还设有表演场,为游客们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动物表演。聪明伶俐的海豚在水中翻腾跳跃,灵巧的鹦鹉在舞台上展示着它们的语言天赋,憨厚的熊宝宝则笨拙地骑着自行车,引得观众阵阵欢笑。这些表演不仅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更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为了方便市民前往,交通部门特地开辟了公共汽车专线,并在动物园附近设置了出租小汽车临时服务站。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动物园内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稀动物,还可以观看精彩的动物表演,享受愉快的观赏体验。
上午,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气氛。教室里,班主任黄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地球概论》的课程内容。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仿佛能穿透这层阴霾,直达每个人的心底。然而,对于坐在教室角落的我来说,今天的课堂似乎有些不同。
钟奎华手里拿着一张张崭新的图书借阅证,这些卡片承载着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作为小组长,他主动承担为同学们办理这些借阅证的任务,让他们在图书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他小心翼翼地核对每个人的信息,将借阅证一一递到他们手中。每当看到同学们接过借阅证时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他的心里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下午的《英语》课,英语老师用她那独有的语调,讲述着那些陌生的单词和语法。我尽力集中注意力,试图将那些复杂的句子结构铭记于心。
晚自习后,天空已经被一层淡淡的夜色所笼罩,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好奇。为了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状况,也为了缓解初来乍到的紧张与陌生感,我们班的同学决定一起前往学院附近的新闻电影院,观看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火烧圆明园》。
电影院距离学院并不远,他们一行人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不时还能遇到同样晚归的学生或是悠闲散步的市民。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的香气,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欢笑声,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温暖。
到达新闻电影院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他们或低头交谈,或抬头张望,脸上都写满了对电影的期待。我们迅速买了票,走进了放映厅。随着灯光的熄灭,大屏幕缓缓亮起,一幅幅历史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和深沉的历史背景,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观众看到了清朝末年的腐败与无能,看到了英法联军的残暴与贪婪,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不屈。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观众深感震撼,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稳定。
早晨,钟奎华和几位好友相约,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流花公园。公园里,秋色正浓,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仿佛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
他们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两旁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丛,偶尔有几朵迟开的菊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处,湖面波光粼粼,几只悠闲的鸭子在水面上嬉戏,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鸣叫,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他们边走边聊,回忆起往昔的趣事,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偶尔停下脚步,在亭台楼阁间小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与宁静。公园的一角,几位老人在悠闲地打着太极,动作舒缓而有力,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他们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铺开野餐布,分享着各自带来的小食,边吃边聊,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秋日早晨最温馨的画面。
午后,告别了公园的欢声笑语,钟奎华独自回到了位于玉子巷的大宿舍。我们的宿舍布置得温馨而整洁,窗边摆放着一盆绿意盎然的吊兰,为这个小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
宿舍内,一张旧书桌旁,钟奎华独自坐着,手中紧握着那本刚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分水岭》。封面已经略显陈旧,但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却如同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他深深吸引。
故事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群青年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有内心的迷茫与抉择。每读一页,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
时间在指尖悄然流逝,夕阳的余晖渐渐爬上了书桌,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钟奎华合上书本,目光停留在窗外的夕阳上,心中涌动着万千思绪。钟奎华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缓缓写下读后感:
“《分水岭》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在改革的大潮中,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写下这些文字时,钟奎华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仿佛在这一刻,他与那些小说中的青年们产生了共鸣,共同经历了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
夜幕降临,玉子巷宿舍内渐渐安静下来。宿舍熄灯,钟奎华躺在床上,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分水岭》中的故事情节。他闭上眼睛,让这份感动与力量伴随着我进入梦乡,期待着明天的新开始。
上午,钟奎华坐在教室的一隅,目光紧随班主任黄老师的身影,他站在讲台上,手中握着粉笔,正激情四溢地讲解着《地球概论》中的精彩内容。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地球,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而银河系,这个庞大的星系家族,又只是宇宙中无数星系中的一个。”黄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在引领他们穿越时空,去探索那浩瀚无垠的宇宙。
随着他的讲解,钟奎华初步建立了地理单位的概念。年视周角、角秒、光年、秒差距、天文单位……这些曾经陌生的名词,如今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钟奎华仿佛能够看见那遥远的星系,在无尽的时空中缓缓旋转,释放出璀璨的光芒。
课间休息时,钟奎华走出课室进了东院的图书馆,迫不及待地走向书架,从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书籍中,抽出了那本梦寐以求的《红楼梦》第一册,并办理了借阅手续。
下午,钟奎华作为男生宿舍室长参加学院政治处组织的相关会议。
晚上,宿舍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窗外风声。钟奎华坐在书桌前,手中紧握着一支笔,不时地在纸上勾画着。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脑海中奔腾不息。
《宿舍公约》,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规章制度,更是我们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的准则。他想,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卫生问题。每个人都要轮流值日,保持宿舍的整洁和卫生。其次,是关于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安排。晚上十点以后,大家都要尽量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彼此的学习和休息。还有,就是关于公共物品的使用和维护,比如洗衣机、热水器等,大家都要爱惜使用,共同维护。
想到这些,钟奎华拿起笔,开始在纸上认真地写了起来。每一条公约都凝聚着我对宿舍生活的期望和愿景。他希望通过这份公约,能够让我们的宿舍变得更加和谐、温馨。而作为室长,他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夜深了,他放下笔,看着眼前的《宿舍公约》初稿,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就这样,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上午钟奎华端坐在教室里,等待着沈旷老师的到来。今天,他将讲授编制地图的有关知识。
沈旷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地图,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缓缓展开一张地图,开始讲解地图的编制原理、符号含义以及投影方式等基础知识。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磁性,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这些初学者也能迅速掌握。
下午地理系组织全班的同学观看《山村女教师》,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山村女教师是有抱负的城市姑娘,在丈夫的支持下,毅然选择到偏远的西伯利亚去教书。她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改变了矿工们对教育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为山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教师行业的崇高和光荣,也揭示了取得成就所需经历的艰难困苦。
这位女教师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她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便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真谛。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周六的晚上,秋风轻拂,街道两旁的路灯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钟奎华和几位同学相约而行,踏上了前往南方大厦的购物之旅。路线早已在我们心中规划清晰:从长堤出发,那是一段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两旁的建筑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
他们沿着长堤漫步,不时驻足欣赏那些斑驳的墙面和岁月留下的痕迹,偶尔还能见到一两家老店铺里透出昏黄的灯光,售卖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小物。那里灯火辉煌,人来人往,是城市夜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沿着长堤一路向南,脚下是坚实的石板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和摊位,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声和行人的谈笑声,为这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走过长堤,他们拐进了仁济路。这是一条相对安静的小巷,两旁的建筑古朴典雅,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
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繁华的一德路。这里的市场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日常用品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他们来到了旧部前,旧部前在清代已有此巷,名为旧部前,因位于清代两广部堂(总督署)之前,故名。其前身为南宋时期的卖麻街,清道光时称横街,清咸丰时因总督署迁走,遂将卖麻街东段称旧部前。
夜深了,他们回到了玉子巷宿舍休息。
今天地理系全体同学相约在新星电影院,准备一同观赏那部来自波兰的彩色电影——《爱情的故事》。
电影院外,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观影体验。钟奎华手里攥着电影票,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思考起班主任在班会上的话:“一心只顾事业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个人主义者,最终得到的是事业的失败或失误。”这句话如同一枚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随着入场铃声的响起,同学们鱼贯而入,找到了各自的座位。银幕缓缓亮起,波兰电影特有的细腻情感与绚烂色彩瞬间将我们包围。影片中,男女主角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用真挚的爱情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午后,钟奎华和从增城县考上来的同学一齐到西湖路、太白商场、中山五路百货等商店走了一趟,买了些生活必需品回宿舍。
晚上,宿舍里灯火通明,大家围坐在一起,新购置的物品散落在桌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初来乍到却满怀憧憬的气息。他们轮流展示着自己的“战利品”,从简单的洗漱用品到日常的学习工具,每一件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钟奎华拿起一块从中山五路百货精心挑选的手表,轻轻按亮表盘上的灯光,那微弱的光芒在昏黄的宿舍里显得格外温暖。“时间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有了这块表,我们就能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他边说边把手表戴在手腕上,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增城来的小胡则从太白商场带回了一盏复古风格的台灯,他小心翼翼地组装好,打开开关,一束柔和的光线顿时洒满了书桌的一角。“晚上看书、写信就靠它了,希望能给我带来好运。”小李的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而到了西湖路商店的小汤,则展示了一床色彩斑斓的棉被,他轻轻地铺开,手感柔软而温暖。“广州的冬天虽然不像北方那么冷,但有一床好被子,心里就踏实多了。”小汤的话里充满了家的温馨感。
随着夜色渐深,他们的话题也从物质需求转向了对未来的规划和梦想。有人谈论着想要攻克的学术难题,有人则憧憬着将来能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还有人默默许愿,希望家人身体健康,自己能早日报答养育之恩。
在那个简单却充满希望的夜晚,他们彼此鼓励,相互支持,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他们因为共同的目标和梦想而相聚在这里,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清晨,广州教育学院古朴的校园,秋日的凉意中已悄然混入了一抹不易察觉的暖意。这是十一月的首日,一个预示着新开始的日子,也是钟奎华执行全新学习计划的首日。
钟奎华踏着轻快的步伐,穿过那条两旁栽满梧桐树的小径,每一片落叶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又仿佛在为他即将展开的新篇章加油鼓劲。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新知的渴望,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与墨香,那是知识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喧嚣与宁静交织的景致,而我,即将在这里,与一群怀揣梦想的学子共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翻开精心准备的笔记本,钟奎华认真地写下:“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有志气,心怀远大的目标,并为自己定的目标去做一番事,这是最可贵的,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这句话仿佛成了他心中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都能保持那份最初的热情与执着。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精心雕琢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璀璨的知识项链。他全神贯注地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是他努力的见证,也是他向梦想迈进的坚实步伐。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讨论问题,或分享趣事,那份纯真与热情,让他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堂课结束的铃声响起,钟奎华走出教室,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满足。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怀揣着那份志气与目标,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有所作为”的真谛。
这一天,不仅是他个人学习计划的新起点,更是他人生旅途中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在1983年的这个十一月,他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追梦之旅。
早晨。钟奎华独自坐在的书桌旁,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书页,眼神却空洞地望着远方,心中五味杂陈。
今天,钟奎华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在这个大城市上,钟奎华似乎总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人们匆匆忙忙,为了生计奔波。
他站起身来,环顾四周,学院里的花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他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逃避,而在于面对和改变。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曾告诉我:“一个人要处身立地于世上,具有人格是需要经过自我选择的。走什么路,任由自己去选择。”那时的他,还不太懂这句话的深意,只觉得父亲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期待。
现在,他仿佛能理解了。做一个正直有为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自我的坚持和追求。他深吸一口气,决定从今天起,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地去改正,去学习,去成长。即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即使会因此感到紧张和害羞,我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活出真正的自我。
他迈开步伐,走出宿舍,向着东院的图书馆走去。那里,有知识的海洋,有无数前辈的智慧,更有他渴望的成长和改变。阳光依旧明媚,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余年,作品收录各种报刊和网络微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增城日报》《丹荔》《荔乡情》《荔都》《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南粤作家》等。作品参加多个征文获奖。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