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榜样中谈读《论语》的境界——井陉县昱馨能量书社“传承国学文化 沐浴圣贤经典”周年庆典暨迎新年《论语》诵读会分享发言
井陉县政协 马益民
说起刘金娥老师,在我们这群人当中我应该是跟她结识较早的,那是1984年下半年上初二的时候,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开山弟子。起初班上多数同学英语成绩较差,她就从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入手,一遍遍纠正同学的每一个音标、每一个单词,然后循序渐进,从基本句型到阅读理解。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她经常带着我们反复听磁带录音、唱英文歌曲、演小品短剧,尽量营造氛围鼓励大家喜欢英文多说英语。对于程度差的学生,她总是牺牲业余时间开小灶,不厌其烦反复训练,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关爱备至、因材施教、平等尊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在刘金娥老师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八六年中考的时候,我们两个班的英语成绩位列全县第一,比全县第二名的学校平均分多十几分。
想想从1984年到2024年,四十多年来刘老师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生挚爱、终身追求而乐此不疲,无论在微水中学(井陉一中)任教,还是在教研室工作,她总是干一行爱一行,深情地爱着她的学生、她的事业。无论哪一个岗位,她总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全县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青年教育人才的培养融入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近年来,面临退休的她退而不休,和热心的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今天的井陉县昱馨能量书社,她又把“沐浴圣贤经典、传播国学文化”的重担扛在肩上。一路走来,我们难以想象她克服了多少困难和曲折,花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她在用自己所学所做带动更多更广的人加入到“诵读经典、传播国学、加持赋能”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上,她为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宁愿“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每每看到这些,我们做学生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心想:怎么能给刘老师做点儿什么,替她减轻点儿什么?好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有这么多的优秀同仁、同修和年轻的同志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里,我看到了治学有方、活力十足的田新华校长;书香浓郁、热情四溢的王玉华主席;德艺双馨、身体力行的李吉荣主任和可爱的姐夫杨彦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王欣妹妹;满腹经纶、侃侃而谈的梁世祯老师;谦恭好学、孜孜以求的王巧玲校长;勤学好问,积极进取的陈国梅老师、于淑玲妹妹、小帅美和郝优、李彦芳和杨明霞老师等,还有跟我一道加入书社的资深同事“老樊”(樊占英),更有默默支持我们的幕后英雄张总(张玉芳)、小新星的刘国丽校长等等,他们都在百忙之中利用业余时间诵读论语、传播经典,甚至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为我们这个集体在静水流深的做着贡献......有这样好的老师,有这么好的团队,我深信:我们的书社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茁壮成长,她必将带给更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智慧和能量!
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是了解、知道,“好”是爱好、喜爱,这里的“乐”是以此为乐、乐在其中。就是说:一个人对学问、知识、技艺的追求可分为这三个层次。只有我们真心的喜爱学习,才能将所学的东西牢固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中有所成、有所获。无论是读《论语》还是学习什么,境界不同的人,体悟、感受、反应是各不相同。老子也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就说明了上等人(有悟性的人)听到真理,会深信不疑,会勤奋地去实践它;中等人(悟性不高的人)在听到真理后,有时放在心上,有时忘得无影无踪;下等人(没有悟性的人)呢,因为不理解啊,在看热闹儿啊,甚至还要讥笑他人。
我们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论语》感受也会不同。古人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少年人因为阅历不足,受各方面的局限性,只能是从门缝儿里看到月亮朦胧的样子。中年人读书,随着阅历的增加,能看个究竟,但也受到一定视野的限制。而老年人读书随着人生丰富的经历,则能够台上望月、一览无余。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也讲过,读《论语》的四个境界:“有读了全然无事者”,读后什么都没留下;“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二句而喜者”,偶尔引用一二句,就沾沾自喜起来了;“有读了后知好之者”,喜欢上读书了;“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也”,这里第四种境界最让人钦佩,已经读到了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忘我无我的地步。
显然刘金娥老师读《论语》、爱经典已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作为“乐之者”,她不仅个人乐在其中,还影响我们众人学习效仿一起“乐”,我们的每一次诵读和解读,她都在旁边反复听之辨之校之,从中发现不足和纰漏,每当读到或是解读到精妙之处,她就会身临其境般的手舞足蹈起来,给大家点赞、鼓励或点评一番。作为初学者,我还是认为我们需要坚持再坚持,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段儿算一段儿,读一篇算一篇,不断的探索学习、日积月累;这样我们就会渐入佳境,直到融会贯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身体力行,达到知行合一,最后就会达到一种“化境”,即整个人“飘飘欲仙”,让你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可谓美不可言。
2024.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