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年猪过大年
作者:师晨辉
小时候,年是心底最热切的盼望,而腊月宰年猪,便是奏响年味的头阵号角,年的气息愈发浓郁。
宰年猪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起源与祭祀和庆典活动紧密相连。据史料记载,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已开始饲养猪,而古代岁末年初的祭祀活动,被认为是杀年猪的起源之一,其风俗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那时,祭祀所用的祭品包括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过年时“杀猪宰羊”便成了常见的习俗.
小时候,农村生活艰苦,平时很少有机会吃肉,而过年则成为了满足口福之欲的重要时刻,宰年猪不仅可以为春节期间提供丰富的食物,还象征着对一年辛勤劳动的慰劳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望。
中午太阳正晒的时候,我家小院里已聚起帮忙的邻里。父亲便把肥猪从圈里赶出来,或许是猪嗅出了什么危险,哼哧哼哧地挣着,蹄子在地上乱刨,就是不愿意出来。几个壮实的叔伯一拥而上,有人拽住猪耳朵,有人扯住后腿,有人抓住尾巴,猪嘶声力竭地嚎叫,惊得左邻右舍的鸡、狗、猪也跟着乱叫,可猪还是被稳稳地摁在了石板上。
操刀的叔叔,神情严肃又笃定,在猪脖上比量几下,手起刀落,直插心脏,猪血喷涌而出,流进备好的大盆,热气腾腾地冒着,猪血散发着说不出的气息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猪的叫声渐弱,没了挣扎的动静,大伙松口气。先是拔猪鬃,是因为猪鬃价钱高,小时候听说国家收去制作毛笔,长大才知道是制作刷子,而后是烫毛、开膛。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口大锅里,把烧好的开水浇在猪身上,刺鼻的猪毛味混合着水汽升腾而起,满满的一大锅开水把整个猪淹没,约十分钟左右,大人们用刮刀迅速褪毛,露出白花花的猪身,接着便搭个三脚架悬挂起来开膛,脏器、肋骨、后背、大腿、小腿依次取出割下,交给父亲,放进事先备好的大竹筐。
厨房里,母亲和姐姐带着几个帮手早已忙活起来,灶膛里柴火噼里啪啦,映红了她们的脸。刚切好的肉丢进热锅,“刺啦”一声,油星子蹦跳,香味瞬间炸开。烩上自家用洋芋粉制作的粉条,一勺酱油、半勺陈醋、放上食盐,再撒一把葱花、大蒜、大香、花椒,猪肉炖粉条的浓香直往人鼻腔里钻,扁豆芽炒肉片、萝卜片炒肉、大白菜炒肉片、猪血摊饼等,诱得人直咽口水。
待饭菜上桌,满满当当一桌,都是朴实又馋人的农家特色菜。亲戚朋友落了座,举杯相庆,谈笑声、碰杯声交织。我们小孩子在院子里嬉闹穿梭,放鞭炮,玩游戏,时不时跑到饭桌前被大人塞一口香喷喷的肉菜。随后,会给左邻右舍端上一碗杀猪菜,让他们也尝尝鲜。那一碗碗杀猪菜,传递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暖着寒冬里的邻里情。碰上日子紧巴的困难户,父亲总会割一块肥瘦相间的好肉让我们送过去,换来的是对方眼里难掩的感激与光亮,高高兴兴过个年。
如今岁月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宰年猪的盛景渐渐淡化,但那鲜活的画面、暖烘烘的人情,早已刻进我记忆深处,那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对邻里情意和家庭温暖的眷恋。
如今,每逢年关,宰年猪就在我心底悠悠泛起,绵延成永不落幕的乡愁。
作者简介:师晨辉,籍贯甘肃,现西安市人,1987年入伍,曾在新疆伽师县担任过乡党委秘书、组织干事,伽师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技局局长,喀什地区行署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喀什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热爱写作,作品曾在《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公安报》、《喀什日报》、《民族团结杂志》和《中国农村通讯》、《秦陇文学》和《都市头条》等报刊杂志和平台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