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往事如梦。一转眼间,我的人生已经度过了七十个春秋。回望自己七十年的人生历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实在是很不容易。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九七二年初中毕业后回到牛蹄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初,我以为自己这辈子注定就是一个普通的“泥腿子”了,没想到上天垂青,通过个人的努力拼搏与奋斗,幸运地成为扶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正式职工,于二〇一五年年底光荣退休。
直到二〇一九年,因为要带管孙子,居住于省城西安,每天除了接送孙子上学、放学,基本上也没啥重要的事情可做了。而我向来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为了不让时光虚掷,我便在手机和本子上写起诗歌。二〇二〇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耳闻目见的很多事情触发了我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在三年疫情期间,我陆续写下五十多篇诗歌,激励大家抗击新冠疫情,搞好防护工作……另外,我平时写的其它题材和类型的诗歌作品加起来也有三百多篇,陆续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之后,获得了不少点赞和好评。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的写作兴趣日益高涨,文笔能力也不断提高。
除过写诗之外,去年我还亲手编撰了自己的家谱。有一次回到老家, 我和门房里几个人谈起家谱一事,他们让我考虑一下再编撰一本族谱的事情。于我们孙氏家族而言,这可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啊!回到西安后, 我想了好几天,觉得编撰孙氏族谱虽是好事,可信息资料从何而来,如何出版印行呢?当这些具体问题摆在面前时,我的脑子里竟一片空白,迟迟下定不了决心……
在牛蹄村乃至整个绛帐镇,我们孙氏家族算是一个大家族了,是应该有族谱的,可这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孙氏族谱的影子,以前也没有听到家族里的人说起过它。作为牛蹄孙氏家族中的一名成员,我想自己是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编撰一部像样的族谱出来的。很多年前,父亲在世时就多次给我提起咱们孙氏家族明朝时期曾出过一名御史官,我对这位先祖一直心存敬佩之情;而且孙御史的客房原址至今还有一些从老客房上拆下来的旧木头,院子地面还存有原先铺的四方青砖,大门外还留存着一对石鼓门当……想到这些,我便暗暗下了要完成孙氏族谱编撰和出版的决心。
此后,只要一回到老家,我就利用串门访亲的机会,向一些还健在人世的长辈打问与孙氏家族有关的事情。我家里收藏的《扶风县民间故事》中的一篇题为《血溅牛蹄窝》的文章复印件,内容正好与我们孙氏家族有关,这让我心里很是激动,立马有了尽快动笔编撰孙氏族谱的强烈冲动。接着,我又在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孙氏宗姓相关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 我心中便有了足够的底气。
今年的正月初八,我回村参加了门子的丧事,同孙民生聊起了我们那位明朝先祖孙御史。我说:“我曾听你爷说,孙御史的官职相当于现今的国家检察院的检察长。”他说:“我以前在西安曾给一位大人物看过病, 那人对我说,你们孙姓的那位先祖早先给太子教过书,接着因为辅佐太子登基——那个太子就是秦腔戏《二进宫》中明穆宗和李彦妃所生,太子为了感谢老师,便将老师封为御史……”听他这么一讲,我为孙氏家族能出这样一位先祖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过一番精心筹备,我联络牛蹄村孙氏宗姓孝委会核心成员,于二〇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成立《孙氏宗姓族谱》编委会,确定了人员职责与分工,还初步讨论了信息收集、书稿编撰工作的设想计划等事宜。
信息采集是首要任务,孙明科和孙彦林共同负责此项工作。他俩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为我们的族谱编撰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他俩在老家逐户走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在外工作的族人进行联系, 破费了一番周折,的确很辛苦。在此,我代表族谱编委会向他俩表示真诚的感谢。
我在西安,经过三个多月的辛勤笔耕,终于完成《孙氏宗姓族谱》的初稿。我将书稿认真翻阅了几遍,心里非常激动,我实在没想到,近百年以来我们这个大家族里竟陆续涌现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所属的行业领域与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孜孜追求、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也为儿女的成长、家庭的发展、家族的兴旺做出了贡献。
七月七日,我再次回到老家,将孙氏族谱编委会的几位主要成员召集到孙建科家里,召开了一次族谱讨论会,向大家汇报了族谱的撰写过程,还让大家传阅了初稿。在这次会议上,我就族谱的撰写体例和基本原则征求了一下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并就编辑出版经费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回到西安的当天晚上,我与孙明科、孙拉省、孙民生在电话里再次商议了族谱编辑出版的经费问题,最后大家一致决定:采用族人自愿捐款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族谱编委会的积极倡导下,孙氏宗姓各户积极响应起来进行捐款。
关于《孙氏宗姓族谱》出版一事,我在开始着手编撰书稿之时就征询过儿子的意见。儿子向我推荐了他的高中同学、知名作家、文化策划人刘省平。儿子说,刘省平十几年前就出版了几本个人文学作品,近两年在西安创建了知仁轩文化传媒工作室,主要从事书籍的策划、编辑及出版工作,担任过《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主编,《大美扶风》副主编。在八月底的一日,儿子带着我专程拜访了他的同学刘省平。我们在说明来意后将书稿留了下来,请省平抽空翻阅一下,看能否够编辑出版。几天后,刘老师回复:这件事交给他做没有任何问题。他在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孙氏宗姓族谱》的编辑与排版工作。在此期间,他对书稿文字进行反复多次的润色打磨,不时通过电话、微信,与我深入沟通,陆续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孙氏族谱的体例与内容变得更趋完善和丰富。在此,我对刘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即将完成文字编辑之前,我们决定在族谱里增加几张彩页,以照片形式展示牛蹄村以及孙氏家族的风貌。正好我们家族的孙银刚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我们便将他也纳入族谱编委会成员之列。银刚真是一个好青年啊!他对这次族谱编修出版一事非常上心,多次放下个人手头的工作,甚至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四处奔走,为我们拍摄和提供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照片。银刚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确实很棒,我特此为他点赞。
希望能通过这部族谱能将我们牛蹄村孙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列祖先人的宝贵精神、优秀传统传承发扬光大,给我们及一代又一代儿孙以激励和启发,使我们孙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这部族谱中或许存在差错缺漏及其它考虑不周的问题,乞望大家海涵!
2024年12月18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孙安海:生于1955年,陕西省扶风绛帐镇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在大队科研室工作。1976年至1978年,在牛蹄小学任教。1978年2月,担任牛蹄村信用站会计兼村委会出纳,后来担任本村团总支部书记、民兵副营长。1982年,牛蹄村信用站社员存款突破万元大关,他受邀出席宝鸡市农行系统表彰大会。1988年至1989年,兼任牛蹄村三组组长两年。1989年9月,被扶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聘任为上宋乡信用社临时工。1993年7月,参加宝鸡市农业银行招聘考试;同年10月,正式转正为扶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职工。2015年光荣退休。几十年来,他曾先后多次荣获宝鸡市农行系统储蓄能手和标兵称号。1995年,被扶风县信用合作联社授予“全辖五好家庭”光荣称号。多年多次被评为本系统先进工作者及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