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广东潮汕地区的一位父亲背井离乡,前往南洋,再未归来。其妻含辛茹苦,扶养儿子成人。当儿子发现父亲早年从异国他乡寄回的侨批和英歌槌后,了解到父亲当年英勇抗敌的故事,终于明白了他的大情大义,知道传承英歌精神的责任所在。最后,儿子将父亲的家书带回,了却母亲的无尽思念。在舞剧《英歌》中,一个以“中华战舞”英歌为核心、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徐徐展开。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后,日前又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力求打造一部全新的英歌题材作品,诠释以英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罗周介绍,舞剧《英歌》将青年的内心感受创造性地转化为独特的英歌世界,不但叙述了历史,更直指中华精神。该剧以英歌贯穿始终,承载着潮汕人为国家一往无前的志节,寄托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潮汕人漂洋过海,在战争时期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开拓进取。因为这种精神的联结,无论漂泊再远,他们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将遥远的思念化作永远的乡愁,浪打不息,风吹不散。
“舞剧《英歌》将真实世界融入虚拟的梦幻世界,我们希望通过真实与想象空间的结合,艺术地讲述一段人生情感。”史前进介绍,剧中既有热血沸腾的群英会战、英歌群舞等场面,展现英歌的豪迈英姿,也有细腻动人的双人舞、独舞段落,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刚柔并济,引人入胜。剧中,演员们手持英歌棒,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美感。舞蹈时而豪放,时而细腻,既保留了英歌的核心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又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对其进行重新包装与演绎,使其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王思思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剧中的某一段形象、某一段描述,与剧中人物共情。”
舞剧《英歌》历时4年创作而成,将传统英歌、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除英歌外,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潮州木雕、潮绣、铁枝木偶、牛肉丸、潮州油纸灯笼等,都有机融入剧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广州歌舞剧院院长、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介绍,该剧不仅保留了英歌的原始韵味,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让观众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看到潮汕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支撑。
舞剧《英歌》首演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该剧的色彩丰富、艺术形象饱满,演员表演入神、入境、入心,现场观众的反响热烈。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总经理钱程说:“表演结束后,我感到一种精神的宣泄,这个表演应该被全世界看到。”一位在广州生活的潮汕籍观众表示,剧中使用潮汕话配音,融入了很多潮汕文化元素,让人感到亲切、自豪、感动。
目前,广州歌舞剧院已启动2025年《英歌》巡演计划,预计在全国演出60场。为推动巡演,广州歌舞剧院同步创作、拍摄同名主题歌、纪录片等,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全方位打造《英歌》IP。
《英歌》是广州歌舞剧院继舞剧《醒·狮》《龙·舟》后,创排演出的又一部讲述岭南文化、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张毅表示,文艺作品是院团的立团之本,本着传承与创新、包容与发展的理念,广州歌舞剧院一直在寻找一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的道路,让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舞剧《英歌》剧照 许建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