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上的村落
杜稚水
去年,我在写作《晋北烽火》的一篇文章时,读到了一份记述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马甲坑头召开一次重要会议的材料,深深地勾起了我对坑头的记忆。
我第一次去坑头,是1975年,那是我到马甲中学工作的第二年。
春季开学以后,学校发现溜生太多,要求各班登记尚未到校报名的学生名单,然后进行全校汇总,组织教师分片区按村落进行家访,动员学生入学。我和一位老师安排去潘内村,其中包括所辖的坑头。坑头是潘内村最偏远的、地处半山腰的村落,是马甲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坑头、西辽和岭头三个自然村落。平时,人们没有细分,习惯统称其为坑头。印象中,爬上坑头时已接近晌午,肚子饿了,腿脚酸了,人也累了。不过,初次到此,难免用好奇的眼神看着面前的景观。村落中很难见到一块大一点的平地,零散分布的老旧房子,大多就着山势劈山而建,坐东朝西;层层叠叠的梯田高低错落,都是窄窄长长的,长着绿油油的麦苗;村间的小路弯弯曲曲,且有大小不同的坡度。真是“地无三尺平,路无三尺直”。
按照名单所列,我们逐一找到学生的家里。我和同往的老师轮流发话,把之前对其他学生和家长说过的话重复地说着,终于完成任务。婉言谢绝家长“留下来吃午饭”的盛情,告别坑头,匆匆赶回学校。没曾想,这一别,至今竟有五十年之久。
后来,我因工作单位变动离开了马甲中学,然那次坑头之行的印象却没有淡忘。因此,重访坑头的念头一直在我心间挥之不去。
阔别五十年,启程再出发,我又一次前往坑头。
车子沿着优美的双髻山风景区北侧的景区公路前行,一路上有看不尽的迷人景色,虽是冬季,仍是满眼苍翠,一派碧绿。蜿蜒的柏油公路,先后穿越坑头、西辽,宛如双髻山伸出一只长臂巨手,把整个坑头村搂入自己的怀中。车到坑头地界,随时把车子停靠在路边,或直接把车子拐进村间道路,便可行走村里,观赏风景,与村民攀谈漫聊。想起50年前步行爬山上来的艰难情景,真是今非昔比。
怎样描述坑头所处的地理位置,让我觉得有些为难。也难怪,坑头所处的地方本身就是个尴尬的位置。解放前,坑头属晋江县锦丰乡双髻保,锦丰乡即马甲乡,这是行政归属,与地理位置是有关联的。但直观地看,坑头并不在双髻山范围内,而是在五峰山的山腰,离山顶的五峰村较远,离山下的潘内村也有较长的距离。真是上下不着边,左右不邻村,只好归入双髻保,是有点勉强。也正因此,坑头成了一个“三不管”的特殊区域,具有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解放后,双髻保不复存在,坑头直接划归山下的潘内村管辖,虽然有些飞离,却比较合理,也方便了许多。
自己作为马甲人,长期与畲族兄弟共住一地,与畲族学生相处一起,对坑头畲族的了解却知之甚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说不过去。
畲族在全国的民族大家庭中,算是人口较少一个兄弟民族。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等七省80多个县(市)内,且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地方。其中90%以上分散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坑头的畲民就是一个小小的分支。“畲”字来源于“畬”字。畬,《说文解字》曰:“三岁治田也。”就是说,畬是连续三年经过耕种的田地。常年居住、劳作、生活在山间的畬人,曾自称“山哈”,可见其有多逍遥自在 。后来,“畬”演变为“畲”,外人就把那些在山里开荒耕种的“山哈”称为畲民,直至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畲族。因为畲族人耕种的都是自垦的山间荒地,不是官田,所以历来就有“畲民不役,畲田不税”之说。
据《晋江丰山蓝氏族谱》记载,坑头、西辽、岭头蓝氏畲族先祖,是炎帝(即神农氏)世系,史称“畲民”。始于浙江会稽山七贤洞,元末明初入闽居于漳浦赤岭“种玉堂”,明末清初移居泉州府仙公山。《晋江丰山蓝氏族谱》的记载虽然非常简扼,起码说明了畲民的始祖、来历和衍进的脉络,以及进入坑头的大体时间。
畲族有盘、雷、钟、蓝四大姓,散居各地,或与汉族人杂居,或独自居住于山野偏僻之地。坑头畲民姓蓝,有三个自然村落,目前有68户人家,280多人。整个村落范围约5平方公里。聚居于坑头的畲族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解放前,畲族人除了与山下的汉族同胞一样,遭受政治压迫、经济搜刮、兵匪祸害、社会动荡的苦难生活,还要承受少数民族被歧视和欺凌的压力,以及面对不利的地理环境的挑战,生活水平困苦低下、生存状态落后无助,其苦不堪言的情景,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尽的。解放后,坑头的畲族同胞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53年,由晋江县人民政府上报,福建省民政厅初步认定马甲坑头为畲族少数民族,1956年得到国务院的进一步确认。1952年,晋江县人民政府拔出专款建设坑头畲族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接着办起了夜校,开展扫除文盲活动,一扫数百年来的“睁眼瞎”,提高畲民的文化水平。1962年,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蓝乌仁,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会议,在北京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了全县惊天动地的新闻,也是坑头全村畲民的特大喜事,畲民同胞为此深感自豪,倍受鼓舞,久久不忘。1974年夏,畲民们投工投劳建成小型水电站,一改长期使用煤油灯照明的落后年代,开始享受现代的文明之光。1976年动工修建5公里长的通往镇区道路,初步建成简易公路。之后,又通过拓宽、硬化路面,改建为规范的便民景观大道。随着双髻山风景区北侧旅游公路的开通,直接让公路穿越村落,偏僻的山村开通了现代道路,彻底改善了村民们出行的交通条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村里相继建起了碾米碾麦加工厂,开办了乡村民族合作医疗所,实行村民免费医疗制度。完成了接通火电、电话、有线电视等民生项目,逐步把坑头建成了既有优美环境、古朴民风,又有现代气息、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
前面提到,促使我重访坑头的直接动因,就是那次“重要会议”——中共晋北区工委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全面做好迎接南下解放大军,具体部署如何配合解放泉州,进而解放晋北工作任务的会议。为什么会把会议地点选择在坑头这个偏僻的山村,这事还得先说几句铺垫一下。
解放战争时期,晋江北部的马甲、罗溪、河市这些偏远的山区,正是迅速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蓬勃开展革命斗争的最佳时期和重要地区。1947年冬,地下党在坑头蓝星亮家建立起交通联络站。当时的坑头只有25户80多人,绝大多数是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共产党人在那里一呼百应,村民们踊跃参加革命,短短一年多,畲族村就成了地下党的堡垒村,红色的革命据点。地处偏僻山区的坑头村,作为晋北地区革命活动重要据点,中共晋南永工委、晋北区工委的许多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其中,对保障泉州全境解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坑头会议”的召开,为泉州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8年8月中旬,中共晋北区工委按照中共晋南永边区工委的指示,为迎接解放军到来,全面解放泉州地区各县城及乡镇,抓紧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决定召开一次区工委扩大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具体工作。会议对象包括区工委干部、各乡村片点负责人和革命积极分子共70多人。全体大会的主会场安排在一座古大厝正厅举行,分组讨论分散到革命群众家中进行,主持会议的领导们研究重要事项,就在古大厝内的一个阁楼上。为期三天的会议,由晋北区工委书记倪璋玙主持并作报告工作,王惠玑等领导同志作重点发言、布置工作事项。会议具体内容包括:继续发动群众抓紧筹措部队所需粮食、柴草,做好解放的一切准备工作;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组建锦丰、大猷和金谿等三个乡公所,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群众利益;立即组建晋北区工委办事处及晋北区武装中队等。会议结束后,迅速落实各项决定,为晋北开展党的全面工作,迎接解放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坑头的群众为保证会议的安全、顺利召开,几乎是全体动员,全力投入。有的提供会议、食宿场所,有的提供粮食、蔬菜等食物,有的参与安全保卫工作,白天黑夜值守、放风……全村人都把这个会议看成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喜事、重要事,共同为开好会议献策出力,做出贡献。此次会议的召开,在坑头的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熠熠闪光的一页。
“坑头会议”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在党史文献上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在村民中间有生动的口头讲述,还有那座默默伫立的古大厝,成了无言的见证、唯一的实物。当年作为会议主会场的古大厝,位于西辽纱帽石山下,依山势而建,坐东面西,眼前开阔,风景尽收。大厝为砖石结构的二进落五间张闽南建筑风格,是典型的“皇宫式”气派。大厝的主人是坑头的文化人蓝丹萼先生。平时,蓝先生在大厝内办私塾,教授村里孩子读书或村民们学习文化,后来成为闽南地下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当年,吴序阳、倪璋玙、许集美等地下党领导人曾多次深入坑头据点,指导革命斗争,就在大厝里开会、食宿。这座古老的大厝,历经解放后70多年的时光,前几年业已修葺一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继续焕发出红色的光芒。
参观坑头会议遗址,感受红色据点底色之余,我还真想领略一番畲村的风情。我问身边的蓝大哥:“在坑头还保留哪些畲族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蓝大哥表示:基本没有什么畲族独自的特色了,生活方式、语言穿着、风俗习惯等都融入了祖国大家庭,拥入到现代文明的潮流中。如果说至今还保留着畲族人印记的,就只有那座蓝姓祖堂了。蓝姓祖堂内,供奉着始祖的神主、祖图、祖杖及神仙炉、祖师炉、射猎炉、下座炉、仙童炉、战兵炉等六香炉,是族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族活动的场所,并不对外开放。行走在坑头的村道上,确实难以直观感受或心灵神交到些许畲风族情,村民们家家建起新式小楼,家里电视、空调、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户户实现了电气化,过上了现代的小康生活。
正与蓝大哥在古榕树下聊天,说话间,路边停下两部小轿车,下来一拨人,兴冲冲地朝村里走来。蓝大哥告诉我,他们是外地的游客,到这里游览的。据蓝大哥介绍,许多上双髻山风景区的游客,也会到坑头来参观。村里有一些景点,很吸引外地游客,古老的榕树群就是一处很好的景观。听蓝大哥一说,我不禁再次细心地察看一番身边的榕树。5棵古老的榕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它们相拥而立,彼此守望,树冠的枝叶延展,互相交叉牵挽,形成了巨大的树蓬,十分壮观招客。此外,还有“蓝姓祖堂”“杨海深洞”“江西大道”“清明瀑布”“神奇情树”“民族小学”等景点。一个方圆只有5平方公里的坑头,蕴藏着这么多各具特色的景点,且每一个景点都有神奇的传说或生动的故事,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我想,如果以畲族村落为基点,把这些景点作一个整体规划,加以开发,适当包装宣传,形成一个少数民族村落旅游景区,定能增加更大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届时,游客们那欢快的脚步、好奇地目光和飞扬的神采,无疑会给这个山腰上的畲族村落平添亮丽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杜稚水,福建泉州马甲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与书为伴,乐于阅读写作。多年来陆续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已出版散文集《错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