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灵动、灵性、尽有所用的查干风物
——读《美丽查干湖》
王璐 施立学
在作家笔下,查干湖畔,有多少风物,天上飞的,田里跑的,水里游的,草窠子里生的,树卡巴结的,大地上长的,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在年的鞭炮声中,尽皆灵性、灵动,眉眼传情,呼啦啦走进张顺富的《美丽查干湖》。
那是得水域广阔的查干湖润泽的带有碱性的谷子,每一株都有筷子粗细,每下一次镰,只能割下20株左右。磨成小米后,粒粒金黄,做成米饭,香糯甘甜,沁人味蕾。当年,老爷爷从《千金方》里找了抓药,配合圣湖小米饭和粥,两个月就将养好了嫩江地区中心县委负责人谷向阳的伤寒病;
那是一片一片丰硕挺拔,昂扬向上的红高粱,黏的可做黏饽饽;笨的呢,可做防治“三高”的“干磨”高粱米饭,亦可酿上档次的名酒,亦可醒酒。一回,村里包了一趟冬捕大网,连续三天打了“红网”,村长一时兴起,喝高了,咋叫不醒,于是“高粱酒醉高粱埋,”众人将其抬到仓库高粱囤,埋上不足5小时,醒了,第二天,领村民继续冬捕;
那是怎样细致入微的笔触,竟数出娇羞的,虽是静静地绽放,却有蜂飞蝶舞的荞麦花,每株竟有2000余朵, 名副其实的“花王”。也许那蜜罐似的馨香给了蜂,给了蝶,花下那10%的籽,竟可清热、利湿、解毒、抗菌,荞麦不负“消炎粮食之美誉”。籽粒饱满的荞麦磨成粉后,有淡淡的香气,乃糖尿病患者的抢手货;那荞麦皮呢,醒脑、安神,倘若充枕头,或许“荞枕无忧”,一觉睡到“老爷儿(太阳,乡下之俗称)”红。
那是左冲右突也走不出的汪洋大海,环湖500多平方公里的玉米青纱帐,有红、黄、蓝、白、黑、花色等各种玉米。都说煮着吃,吃的是香甜纯正;烤着吃,香气三日环绕小院;贴饼子吃,香浓软嫩;殊不知,还有一种擦苞米窝子,玉米长到七八分熟,放到擦菜板上擦碎,连浆带粒放在刚刚扒下的玉米皮上去蒸,“原汤化原食”,你想想,蒸熟时,一掫开锅,那是什么滋味,白白嫩嫩、颤颤巍巍,满堂馨香。在乡下,像刚刚出锅的豆腐脑;在城里,不啻烤乳猪。是不是集查干五谷芳香之大成,荟萃农家吉祥之一锅?
又有那过年蒸年糕、蒸黏豆包,清明烙小根蒜的黄面饼,被称为“江山社稷”之“稷”的糜子,那可是“祭神之谷”“百谷之王”啊;还有那果粒充实,油光润泽,可烀酱、可做豆腐的大豆,关乎村民一年油与菜供给平衡啊;还有那补精髓,养五脏,通经络,益精血,润肠燥,药食同源的芝麻,磨出小磨香油,可食用,提香增鲜;可医用,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延缓衰老。一不小心被烫伤,抹上小磨芝麻油吧,立消疼痛,促进愈合。那“芝麻开花节节高”,是不是查干湖,美好的寓意与象征?还有散发香气,有提神、醒脑、解表、行气、合味功能,有镇咳、祛痰、理气、宽中之功效的紫苏,一铜盆可以做出十几种菜肴来。并不来(上声)玄,一篮紫苏叶,半盆双茸大酱,可干掉一只手把羊的腥膻;还有那瓤沙味甘、汁液饱满的西瓜,竟是用刷帚头种出来的。常二爷勤劳,冬闲,扎出多少多少车刷帚,赶着毛驴车,走村串户,用新刷帚换旧刷帚,一换换回20多车。以新换旧,是不是有点傻,像“五分钱一串,一角钱不卖”那个卖冰棍的?才不是呢,二爷才不傻呢,他知道西瓜得意“哪口儿”,一把旧刷帚,荤的、素的,油盐酱醋,苦辣酸甜,啥滋味没尝过,民间传说,这样的刷帚都快“成精”了。二爷就是用这“精怪”发酵后做肥料,种出的西瓜个头大,口感好,不但甜,还起沙。据说,一把旧刷帚能种三埯西瓜呢。大过年的,能吃着本地新鲜西瓜吗,在常二爷的马家营子村就能。马家营子村土层厚,地下10米不见水,常二爷就把旧刷帚种出来的晚西瓜,埋入10米深菜窖,一层西瓜一层沙土,一个大菜窖存放好几百个大西瓜。说这话,是在60年前寒冬腊月的集市,就见常二爷卖西瓜。如今马家营子村的西瓜,还是那么沙,那么甜,听说,有一众农家子弟获得常二爷“真传”啦。
点缀《美丽查干湖》的还有水草鲜嫩、有鱼有虾,禽鸟嬉戏的芦苇荡,洋洋洒洒的芦花。这些,仿佛都给美丽的圣湖披上一层白纱,似仙女妩媚多姿而又神秘。芦苇是查干湖畔生活的人们的宝贝。60多年前,家家户户无论盖土房、砖房,房顶大多是用芦苇编成的苇笆盖顶,苇笆就是用芦苇纵横编织成的芦苇席笆,每张如同炕席那么大。在房上放上大梁和檩子后,铺三层苇笆,在苇笆上铺上一层薄草,在草上抹上碱泥,房盖就盖好了。用查干湖的碱土房盖,下多大雨也浇不透。查干湖的芦苇粗壮、挺拔、茎长,是编织生产生活用具的好材料。剔净芦苇内壁杂质,裁成标准统一的芦苇条,用来编织席子、筐子、草帽、茓子、蝈蝈笼子等多种生活用品,在生活中既实用又美观。芦苇还是造纸的好原料;
家乡查干湖畔马营村,有两趟树带,长的都是大榆树。树带宽有十多米,长有三四里,树高有六七米。春天榆树钱儿串串,既好看又好吃;夏季树荫匝地,全村人纳凉都富富有余。有大事小情,大会议、小会议,人们都聚在大榆树下,那是全村的“广场”;秋天叶色斑斓,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冬天高擎的身躯,为这片黑土地挡风沙净尘土。大榆树救过全村人的性命。那年 5月,青黄不接,人们纷纷到大榆树上去撸榆树钱儿,配上玉米面做成面糊糊,度过了饥饿难耐的时节。
据老一辈人讲,直径长到20多公分的大榆树需要上百年。
村里的两行大榆树,是哪年哪月栽种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大榆树用途非常广泛,如村里用的犁杖、车辕、车轮毂;干活的农具,如镰刀把儿、铁锨把儿、镐把儿等,家里用的桌子、椅子、凳子等都是用大榆树做的,榆树疙瘩多,木质结实,做出的农具也耐使。那年,上级规划,要把有上千年树龄的大榆树锯掉,修一条乡道,那还了得?全村人每家每户都出人,24小时轮流守护着它,坚决不准锯掉这株“祖宗榆”,后来,重新调整修路方案,绕过了大榆树,这棵大榆树终于保住了;
春绿秋红的碱蓬草,是查干湖畔百观不厌的绝美风景。盘锦红海滩是碱蓬草的杰作,查干湖畔的碱蓬草比它更繁茂、更红艳、更壮观。远远看上去如同彩霞落地,这时天空上的大雁与地面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泛舟湖上,大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胜概。
“刚长出来时,碱蓬草绿色的枝条是一丛丛的,长着长着就变成了一大朵绿色的圆团,一株株地各自蓬勃向上,犹如一把把绿色的小伞。”碱蓬草个性独特,天旱时就如同给它施肥加水一样,猛劲儿地向上生长。那年天大旱,查干湖水瘦得水面不到十几平方公里,白花花碱土泛滥,春风一起,天昏地暗。碱蓬草呢,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铆足劲儿地生长,高近三米,宽有三米多。一株一株肥硕高大,绿意盎然,可媲美郁郁葱葱的森林,把湖底装扮成绿色岛屿。
碱蓬草是禽畜的好饲料,根壮、枝繁、叶茂。它叫草却不是草。砍碱蓬草须用结实的砍刀,把主根砍断后,才能收获,树一样高大,一个手推车只能装上三四棵,夏秋之季,家家户户都要砍百十来棵,切碎,拌上饲料喂猪喂鸡。碱蓬草,称得上村民的“吉祥草”“发财草”“幸福草”。
查干底以碱性土质为主,湖水天然具有碱性。产鱼上百种,年产鱼5000多吨,肉质细嫩,富有弹性,味道纯正、可口的胖头鱼占一多半,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绿色食品,冬捕时,一网有时打出20多万斤胖头鱼。怀头鱼很少见到,“九岁那年,我哥哥去参加冬捕,渔场给分了两麻袋鱼,用爬犁拉到家,其中一麻袋装有一条怀头鱼,还露出长长的尾巴。
怀头鱼有60多斤重,头有小水桶般粗,怀头鱼周身淡黄色,还带条状白色斑纹,长有1.2米多”。
查干湖鱼,做法多种多样:清蒸鳌花,鲜嫩可口,清香扑鼻;清蒸鲤鱼,欲活似动,味鲜肉嫩;清蒸鳜鱼,肉质滑嫩,入口甘饴;清蒸鲫鱼,酱香绵长,味正鲜滑;清蒸鳊鱼,细嫩肉白,绵香味厚;清蒸武昌鱼,口味独特,别有余香。唯有黑鱼生吃最鲜美。黑鱼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虫鱼上品。黑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黑鱼肉可祛瘀生新,滋补调养,生肌补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黑鱼味觉灵敏,喜欢肉食,把鱼钩放到湖水里,十几分钟,就有黑鱼咬钩,每次都能钓上很大一条黑鱼。黑鱼很有劲儿,一条三五斤重的黑鱼,在水里能把一个成年人撞倒,在湖边长大的孩子大都会游泳,即使被黑鱼撞倒也没有危险;嘎牙子鱼,学名叫黄颡鱼,俗称黄腊丁、昂利鱼,查干湖湖水中含碱性,生长出的嘎牙子鱼特别鲜。丝网挂住嘎牙子时,要小心翼翼地摘,首先要用右手捏住嘎牙子鱼的腮,让它不能跳动,然后用左手一点点剥开网丝,把嘎牙子鱼摘下来,放进水桶里。嘎牙子鱼中没有小刺,细腻白嫩,味道鲜美,是淡水鱼中的名贵鱼类。通常做法有两种:一是红烧,二是做汤。
60多年前,查干湖周边多狼、狐狸、獾子、兔子等野生动物,狼进村叼羊的事件发生,孩子们谈狼色变。让人不解的是“火狐狸” ,居然有灵性,难怪那时乡间供奉“狐(狐狸)、黄(黄鼬)白(刺猬)、柳(蛇)、灰(老鼠)”。“土地改革前六年,爷爷赶着马拉爬犁去江东送鱼,回来时赶上大雪天。突然发现路上蹲着一团毛茸茸的东西,颤抖着,像一团火在闪烁。近前一看是一只火狐狸蹲在路中间。”它眼巴巴地望着爷爷,爷爷顿时明白了,大雪封地多天,火狐狸找不到吃的,它还得喂养幼崽,才瘦成这样。爷爷立马找出自己带在路上吃的干粮和几条鱼,放到路边。
来年开春,雪融化了,爷爷又去江东送粮食。回来的路上,那只火狐狸又挡在路上。爷爷刚下车想看个究竟,火狐狸马上离开了,往前跑去。爷爷纳闷,这火狐狸怎么总在车前晃呢?长时间赶车,爷爷有点儿发困,闭眼眯了一会儿。老马识途,任马儿信马由缰自个儿走。突然,马车一倾斜,车轮陷进坑里。爷爷在车上找出铁锹,开始挖雪。挖着挖着,铁锹碰上了硬东西。挖出一看,是一串铜钱,爷爷捡起来再挖,又挖出许多个银元宝。费了一个多小时工夫,爷爷挖出大半车银元宝和铜钱。爷爷有了银元宝,马上租了几十垧地种,我家生活变了样。从此以后,爷爷告诉家人,“火狐狸有灵性,千万要善待,不能伤害它们。”
查干湖畔夏天是从蛙声一片开始的,泽湿地,是蛙们最好的繁殖地。水泽里,处处能见到蝌蚪,如同蚕豆般大小,有根长长的小尾巴。它们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动,四处寻觅水面上的昆虫和孑孓,供自己食用。饱食终日几十天,变成了小蛙,又长成了大蛙。
查干湖畔长大的小孩子们,熟知较早的昆虫就是蜻蜓了。颜色多样,大小不一。大的,长有两三寸;小的,也有火柴棍那么长。有蓝的、黄的、绿的。蜻蜓飞在空中,透明的翅翼,在阳光映照下,色彩纷呈,醒目耀眼。落在荷花上,清新美丽,如诗如画。“从我懂事起,就跟着哥哥姐姐们在湖边追蜻蜓。蜻蜓看似飞得不快,但小伙伴们不管费多大力气追,永远追不上它。查干湖边的昆虫,蜻蜓是最难捕捉的。”
蜻蜓有时落到植物上寻找食物,这时,从蜻蜓后边悄悄地靠近它,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一下捉住了蜻蜓的尾部。抓住后,用彩线系住尾部,把线放长,蜻蜓振动翅膀,带着红线飞舞,如同飞机在天空放出单丝彩带,撒下一条彩虹,非常美丽。
宋杨万里有诗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世界上公认眼睛最多的昆虫,有三只单眼和一对复眼,复眼由28000多个小眼面组成,它们有序排列,各自又有驱光系统和感觉的细胞。蜻蜓视力极好,可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蜻蜓眼睛占据头部三分之二,是一般昆虫的十倍。即使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小虫也能得心应手,百发百中,从不落空。查干湖一到涨水时,湖畔和村庄里就出现了数不清的蜻蜓。每当天空蜻蜓集聚,在空中飞舞之时,人们都知晓:马上要涨大水啦!蜻蜓第一个报信者。要涨水时,蜻蜓会在飞舞中,吞噬着许多小微生物,净化了湖边的环境。查于湖畔的村民,有蜻蜓的护卫,很少被蚊虫叮咬。1940年夏季,抗日游击队在查干湖马营村,利用青纱帐的掩护,消灭30多个前来抓壮丁的日本鬼子。战斗中有两位游击队员受伤。村民们急忙用船把受伤的两位游击队员,从马营子村边的湖畔北岸送往南岸去救治。这时,日本支援部队赶到,直奔马营子村湖畔。送伤员的船,刚划出离湖岸不到200米的距离。如果让日本人发现,他们开始射击,湖中的船和伤员定会被打中。在这关键时刻,密密麻麻的蜻蜓,突然集聚在岸边上空,遮天盖日,肆意飞舞。有蜻蜓遮挡,日本人就看不到查干湖里救伤员的船只,在湖边胡乱地放了几枪就撤退了。
人说查干湖湖水是由嫩江、松花江、洮儿河、霍林河以及降雨后湖周边雨水,这五股水汇聚而成的,这哪是5股水流啊,分明是乳汁。查干湖是母亲,用甘甜的奶水哺育过“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辽天祚帝浩浩荡荡的皇家队伍,亦滋养了大嫂、二哥、杨老师和世世代代的乡亲邻里以及与马营子村和合共生的灵动、灵性,尽有所用的万千风物。
作者:王璐 施立学 2024年12月12日写于长春
【作者简介:王 璐 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
施立学 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