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记
(7061——7080)
张 鹏

7061.“挺奇怪的事情,目前就业难,可是找到工作的人素质也不怎么高,各个单位的工作质量也上不去”。这是我刚看到的留言。是啊,按说工作那么难找,找到工作的人都应该是人中之龙凤和精英才对啊?实际上呢?工作中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明强干,人浮于事,混天磨日,并不罕见。
7062.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吴宓先生颠沛流离,由北平经天津,青岛,徐州,武汉至长沙,再至衡阳,由衡阳赴广州,到香港,辗转至昆明,又从昆明到达蒙自,再由蒙自回到昆明,一路上无论到达任何一个城市,无论任何一段旅程,吴宓先生总是坚持写日记,每有灵感,则诗兴大发,作诗发表于报纸之上。一个爱写作的人并不会因为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改变对文字的爱,一路写来,一生写来,吴宓对得起书生本色,对得起自己的写作雅好,他是真正的文人。物换星移,文字却永留人世,何其幸也。
7063.吴宓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40年代在他就职的各大高校均开过一门课,叫《文学与人生》,非常遗憾,生不逢时,我真想听听吴宓先生在这门课上究竟如何讲,讲什么,我相信以吴宓先生的口才和性情,学养和阅历,这门课一定深受学生欢迎。文学的空灵与雅致,人生的真实而复杂,二者融为一体,相互映衬,何其乐也。最早听说这门课大概是二十几年前在周国平的散文当中,知道吴宓先生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授课,近年读其日记才知道这门课是他的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吴宓先生兼具性情中人与著名学者,相信他的《文学与人生》当中一定高谈阔论,侃侃而谈,结合自我的经历,让学生入情入理地喜欢。
7064.自信,从不会无中生有,从不会自天而降。自信是被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成功滋养强化起来的,具体而言,自信是被金钱、权力、学问、人脉巩固起来的。
7065.晚间,先游步校园,去教学楼饮茶,读《吴宓日记》1939年上半年。中年时代的吴宓日记中,学界名流,政界名流,处处可见,吴宓处于社会精英地位,体面,富有,荣耀。而晚年的吴宓,孤独终老,病死于泾阳乡下,殊叹。命运难料,人的一生在贵贱、荣枯、成败间穿行。尊重一切人的一切命运吧!九时半,踏月而返。时木星高照,月华皎洁,火星低于月亮,冷冽的夜气中,仰望星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7066.读《吴宓日记》及其他名人日记,我最受吸引的,是名人们笔下的衣食住行,请客吃饭,行踪交际,情感轨迹,书来信往,物价升降,臧否人物,风土景致。名人们并不仅仅创造文化,还创造生活,书写人生,记录历史。
7067.再有几天就冬至了,难得一个晴朗的好日子,蓝天如海,但比海更可爱,它没有波澜,风平浪静,万里无云。如此蓝的天空,堪称佛教蓝,蓝得我心潮澎湃,拿了篮球下楼,青年广场,反复拍打。投篮不小心球一下子钻入了铁丝网外边,找一长长的木棍把球取回来,继续拍打,我用蓝天下的跳跃投掷来回报如此美好的冬天的风日。2024年,再有半个月不到就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难得有如此好的心情。在蓝天下,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运动并快乐着。
7068.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理应是书生意气、前沿思想、活跃思维、人文精神、学者情怀最浓郁的所在。近些年,大量二本院校的图书馆沦为考研、考公、考编自习室,几乎无人借阅图书,阅览桌上堆满了考试资料,纯粹出于兴趣的文史、哲学、经典阅读几乎绝迹。
7069.夜读《吴宓日记》1939上半年,昆明,深为吴宓与毛彦文无缘而嗟叹不已。先是,吴因爱彦而与原配离异,追逐毛彦文未成。后,毛嫁熊,不久,熊逝毛寡。吴欲乘虚而入,意图捡漏。而新寡之毛,任凭吴如何千方百计追求而坚拒之。吴宓学贯中西,而情感世界乱七八糟,丢三落四,鸡飞蛋打,天命也?读《三国演义》流泪,为古人伤心;读《吴宓日记》嗟叹,为古人遗憾。吴毛无缘,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7070.冬至将至,还有两天,北方的清晨,萧瑟寒风中,万物恓惶,人间上演着忙乱与焦虑不安。我从家属区走到教学楼,不多不少,二十三分钟,我的步履是平稳而均匀的。日日相似,讲课,填表,读写,在一种平淡的节奏中,保持着知识分子残存的思考习惯和观察视角。青春的锋芒和闯劲,已如风烟俱净。山边的天,天边的山,将我囿限在极其狭隘的栖身之境。穿梭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奢望奇迹发生,重寻一种丰沛饱满的生命力,拥抱可以部分掌控的现实生活。穿透冬天的彤云,目击阳光灿烂的喜悦。
7071.欠薪。昨读一硕士论文,知鲁迅在教育部工作的后期,饱受欠薪之苦,至离京南下,累计欠薪多达九千余大洋。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足以在北京买两大套房产。两大震惊,其一,当时的民国政府真穷;其二,当时的鲁迅收入真高。
7072.倾诉与分享日常生活,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基本途径,“真佛只话家常”,真情也是,点点滴滴的岁月随想,零零碎碎的日常生活,这些正是友谊与爱情的火锅底料。没有人一开口就给你聊黑格尔,聊费尔巴哈,聊国际风云,聊货币政策,给你聊衣食住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7073.经济萧条,不好挣钱,导致社会风习更加人情凉薄,世事更加难料。朝计夕更,进退失据,患得患失,神经兮兮,更广泛密集地发生于任何角落,任何人群之中。这样说吧,路上,车上,会场上,校园里,你很难见到几个气定神闲、笃定从容的人影。都在忙碌,都在不安,都在焦虑,都在急躁。愿世界祥和,人心淡定,泰然自若,海阔天空。
7074.每一套闲置的房子,都是一桩深重的罪孽。不管是建好之后卖不掉的,还是买了等着涨价又租不出去的,还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闲置,都是一大摞人民币在哭泣。这些了无人气的水泥钢筋砖瓦玻璃筑就的空间,离开了人间烟火,离开了人气,久之,是阴惨而晦气的,是一种不祥之兆。
7075.我只是一个常识、真相、事实、直觉的言说与记录者,却意外获得了不少夸奖与赞许。这有些尴尬,足以证明,人间缺了许多上述种种。
7076.明天冬至,今日小至,数九寒天即将开始。今天,火车上,对田野、山川、树木、鸟巢、村庄进行匆匆巡礼,我和火车,如同一枝穿过冬日的箭,保持着飞翔和冲击的力量与梦想,欲望与方向。繁华净尽,山寒水瘦,鲁中南的冬天,只有阳光还不忘送来有限的温暖。灰喜鹊的孤独,是白杨树的枝桠不能承受之轻。大汶河半冰半水,柔情而理性地向西流淌。我不刻意写诗,但奢求每一次落笔,诗意如阳光,洒向大地。冬小麦还青绿,但已收敛了前些日子生长的热情。连高压电线,也被冻得绷紧了些许。万千风物,一览无余,山还是山,一如我无数次看见的样子。磁窑过了,渐近兖州。
7077.不存在欢天喜地、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好文字,所有流传千古的文句,都渗透了悲哀与惆怅,都是对人生有限性的叹惋与无奈。文学,本质上是对悲哀的直面与超越。
7078.诗意的本质,是对俗常庸凡的坚决抗拒。诗意与美好、自由、清新、超越结盟,有一种傲视庸俗的孤独感。
7079.走路时,每见有各种包装盒、礼品袋、酒瓶子上的鲜艳红绸,我会捡起,将其扎结于附近的树枝上。这种冲动和习惯,好多年了,我想以此,为清风吹拂的枝头做个标记,更想再次经过此树时,看见我深情标记的痕迹,还想让清风和明月默默爱抚这丝绸的飘逸。甚至,会注视良久,为这树木祝福,在绿叶、花朵和枝桠之外,多了另一个小小的衣饰。
7080.今日重复昨日的平淡无味,明日持续今日的慵懒荒疏,岁月一地鸡毛,这样的日子需要警醒。努力做事,从眼前开始行动。
张鹏,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山东省作协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