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鹰暮穷途(八十五)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观
匆匆往来,天地谁知!凄凄离去,后人几语!踏过西方文化浮光掠影下的小舟划向东方文化的深海区,一种对文明的敬畏之情由心而发!在道性的世界里没有风雨飘摇,只有一望无际的平静。由儒、释、道、法四象思想融合而成的东方文化乃大成文化之始,几千年历史已证明其具备同化世界意识形态的能力,同时中国文化又是以人文为基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包容文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学者张载对诸子百家之共性目标,作出了言简意赅的总结:立心,心为万物之根本,立心就是直达宇宙之本体,参悟大道;立命,命即万物之过程,立命就是上察天理之义,下为民生所用;继绝学,绝,非停止之义,绝学乃宇宙之大学问,也即开悟之学,继是承传之义,即以文载道,以意传意,以心印心,将先圣之悟理,代代世袭;开太平,开,就是开创之义,而立心,立命,继绝学,将三者之目的,落实到人间,就是天下太平,万物和谐。
自古圣伏羲式、燧人氏、炎帝、神农氏、三皇,到黄帝轩辕氏、颛顼、帝喾以及尧舜等五帝,自夏商直达到周朝初期万国灿烂,中原地区一直沿延续着“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之治邦理念,即“道以一贯之”,兵道、药道、易道、医道、世道、自然之道、人伦之道,无不体现出道之作用,故“合则为道为本,分则为用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争,实为道本与术用之争!鬼谷子所言之道,与老子、庄子、列子、孔子等所言之道,并非二道,实为一道之所用之有别。大秦帝国时期焚书坑儒以致法家独大,然法家属太极阴阳四象中的”太阳”。法家先导者,韩非子与李斯,为墨子之徒子后生,墨子和孟子同师于孔伋子思之后学,子思又为曾子之后学,曾子为孔子之贤徒,孔子求学于老子,孔子与老子等诸子们皆将《易经》列为诸家百经之首。故天下之万理万术,其实发自于一道之本源。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之术,定位为治国安民之“用”而非以道治邦。
儒、佛、道三家其思想内容更倾向于宇宙本体的哲学层面,其中儒家思想属于人文哲学,道家思想属于自然哲学,佛家思想属于前两者之综合哲学,儒家类似佛教的小乘入世思想,道家类似佛教的大乘出世思想。但三者皆通达宇宙本体,故属于同一宇宙根系,都从“无”生“有”,且互为体用。东方印度教则属于多神论宗教,属于有神论思想,有就是存在,就属于有形的枝叶。从世界性学说看,凡是通达宇宙体的触摸到宇宙运动规律的学说,都是包容性文化,都具有超越枝叶文化而通达根“道”文化的基本条件,而所有的根“道”文化应该说都属于包容性文化,不与任何技“术”文化发生冲突。术数文化则相反,它没有包容性!凡是与其它文化发生冲突的文化全都是技“术”文化,“术”文化是枝叶文化,不是根系文化,故只要有点风吹草动,枝叶文化就会相互磨擦相互碰撞,这与根系文化之恒久不动对比鲜明! 既然儒、道、佛属于宇宙根系文化,三者有什么区别呢?我整理前人之共言得出儒家文化属于人文哲学,其特点是:1、为世间树立的做人处事标准:仁义礼智信 。2、人生观:有为进取、建功立业 ,扬名天下,施惠他人。3、世界观: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我是舞台的中心。4、价值观: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5、哲学倾向:典型人伦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属于自然哲学,其特点是:1、做人标准:领悟道、修养德、法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2、人生观: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无为而无所不为。3、世界观:宇宙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4、价值观:完善自我且融入自然。5、哲学倾向: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
以上吾言都是方便之言,对于中国传统的两大哲学,我们当然不能完全用人文与自然来区分它们!但儒家的社会人伦理念与政治礼仁之治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的中庸之道已经深入人心,人类社会在社会关系中无论设置多么精妙,人之感性与理性在社会分工与协作中的主导权之争,仍然构成了人类方向的蛇形轨迹。道家思想相对超脱与理性,中国古代的几次社会大治,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竟然是由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完成的,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真的需要我们作出更深思考,花开无泪叶落有时,若浅尝辙止不若魂里独去!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