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潘安兴先生《中华大家庭赋》序
胡翔(北京)
最近以来,湖北籍作家潘安兴先生因为一部巨著的诞生几上新闻“热搜”。这部巨著很有来头,名字叫《中华民族大家庭赋》(以下简称《中华赋》),其物理重量、赋体份量甚至于内容宽度、文化厚度都足以让人好奇与叹服。我了解到,《中华赋》从策划筹备到撰写结稿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真个是早有曹雪芹、今有潘安兴——又一个“十年辛苦不寻常”啊。进一步“数字化”了一下,震撼之至难以言表:全书涉56个民族、1个待定民族穿青人,共68章,计4100多篇赋,总196万字。整个架构分上下编:上编名为“全家福”,每个民族各一章,共(56+1)=57章;下编名为“中国心”,共10章,分别是民族创造、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楷模、民族标杆、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垃圾、民族信仰、民族瞭望。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重要讲话五周年的节点上,《中华赋》以中华首“赋”的独特魅力,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送上一份壮观华美、大气磅礴的文化献礼;同时以文化的名义,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文明样式的“中国方案”。确实,无论是赋得命题、创作时长,还是规模容量、文本价值,《中华赋》堪称放歌中华民族、致敬新时代的“新史诗”。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对话”
“中华民族”一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但实际上这个词或者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才提出,算来也就百余年的时间。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多元一体”理论,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自觉民族实体,得到广泛认同。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美好的家园、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大家庭”模式包容各民族、以“一家亲”模式包容两岸同胞、以“根脉”模式包容华人华侨,——这种“家”的模式历史以来一直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国家认同感”、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各民族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的重要理念,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世界对话?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中国梦发言人的作家们先天占有文化表达的优势,置身于“梦想走进现实”的新时代,自有一种光荣感和责任感。《中华赋》正是自觉地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华民族,以深入民族核心的良知与勇气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对话”。透过纸表字里,关于民族格局、地理状态、历史变迁、衣冠服饰、民居建筑、饮食生活、医药卫生、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婚丧习俗、诗歌戏曲、舞蹈体育、节庆盛会、民族英雄等等层面的大面积书写,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创造中华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杰出贡献,见证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也让我们沐浴着中国巨轮在时代的河流风雨砥砺、滚滚向前的万里春晖。而贯彻始终、呼之而出的是伟大的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折射出时代进步的潮流。原国家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曾经发问:有没有一部书,抓住中国精神?我要说,《中华赋》就是。当我们以敬畏之心漫读轻吟,感受到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等等中华民族精神之光璀璨绽放,并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万邦之林而无比自豪;当我们徜徉在那些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之中,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光荣奋斗史铺展在眼前。很显然,《中华赋》是我们汲取中国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一往无前,以及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未来的重要指南。
二、“国家文化地理写作”的“中华范本”
2010年10月,以《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概念与实践》(九州出版社,胡翔,ISBN978-7-5108-0688-9)为标志,“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概念正式出炉,引起学界和文化界极大关注。核心观点:“国家文化地理写作”强调的是对于祖国大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地理的呈现和揭示,这是与各地域的历史演变、现实发展、未来走向、文化个性、民风民情等都有着紧密联系的,其中的核心是对于各地域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性的展示,而在这些内容各异的书写的背后,则是统一的“国家”区间,是对于文化统一性和文化认同感的确认和生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不朽的历史文化却是永远的一张王牌。基于此,《中华赋》在“中国”区间现场,首次进行了56个民族的地理分区,一一展现了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引领全球“中华文化之旅”。关于文化命题,有这样一些说法: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3、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没有诸多区域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我们看到,势同长江荡气回肠的汉族区域文章,如《永城黄口乡赋》,体现对大汉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尊重;状如珍珠光彩夺目的少数民族区域篇什,如《恩施土司城赋》、《苗医苗药赋》、《火把节赋》,饱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总览全书,“全家福”扬葩振藻,“中国心”衔华佩实,既精彩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浓墨重彩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既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魄,承载了文化传统的民族群体意识,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个以诗语来领悟自然和人生的民族。“赋者,古诗之流也。”(东汉.班固)诗词歌赋作为上层建筑,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学上,是以带有丰富的感情、优美的音乐语言去讲社会学大道理,——《中华赋》即是如此,一处处触手生春的文化地理,蕴藏着深沉厚重的中华民族故事,积攒着强劲而持久的文化力量;一篇篇情真意切的长歌短章,通过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把我们引向关于民族学、社会学的深远思考。更形象地说,《中华赋》就像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奇巧的景区,集聚了几千而计、一望无际的文化景点,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迷住了中华儿女和世界上一切钟情中华文化的人;只要你来过、读过,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定然是诗意满满的民族传统元素——“各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比如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民族风俗等等。因此,《中华赋》应该视为是自觉遵循“国家文化地理写作”理念,把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壮丽的景象、最生动蓬勃的文化气象、最引人深思的民族哲学重力推向世界的“中华范本”。
三、赋体文学生产的“潘氏创新”
赋是古代一种非诗非文、亦诗亦文兼具诗文性质的文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子散文中的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由诗向赋过渡的骚赋、体制正式确立于汉代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宋代的文赋……赋体文学这一最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只是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后,赋体文学走向衰微。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赋这种文学体式突然复活;赋体“铺采摛文,体物状志”的特点更适合于“歌”与”颂”,因之迎来了“盛世兴赋”的可喜局面,比如《光明日报》“百城赋”就是我国影响巨大、赋体文学重现生机的标志性事件。史诗(史诗!)不仅仅是国家机器和时代的需求,还是一个时代作家的智力需求,但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生产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从文本着眼,客观地说,赋体所具有的结构恢阔、铺陈宏伟、辞藻富丽、议论纵横,以及排比夸张、描摹渲染、骈偶谐律等艺术特点,决定了创作的巨大难度。然而,史诗性作品要求既要具有“史性”,也要具备“诗性”,两种特质缺一不可,依我看,只有心雄万夫的作家才能有“史诗”担当与作为。《中华赋》凭藉题材和体裁的天然优势,跟泱泱中华要“史性”,凭恢宏大赋有“诗性”,并且伴随大国崛起的史诗般实践孕育创造了“史诗性”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总的来看,《中华赋》通过经典的“民族性表达”和开放的“世界性思维”,既强调继承古典中国文学的文脉,又注重汲取民族文化养分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满足中国风格、符合民族气质并且吸引世界眼光的经典之作。而真正体现“潘氏创新”的在于:一是工匠精神。作为心灵和智慧的创作,尤其是以大中华为书写对象的“大部头”,都是对创作初心和工匠精神的叩问。固然赋体创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但终归其中的内涵和自信是倍受鼓舞的。正如《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赋》以初心萃取精华,以匠心守护创新,提升原创力,增强文化力,焕发古赋新的光彩。二是艺术特色。第一、体式上,全书采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一类体式,而是兼而有之、融而通之,不过总体上追求的还是”律赋”体,呈现出工整为代表性的美学特征,达到音乐美、建筑美的境界。第二、结构上,一个是篇章结构,大体由正文和“木兰山樵诗曰”两部分组成,“木兰山樵诗曰”创新意图尤为用心;一个是句式结构,不拘泥于格律严明的固定句式,在三三、四四、六六、四六中间灵活运用。第三、语言上,有意识地迎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遣词造句,绝不故弄玄虚、哗众争宠,而且许多篇章白话化、通俗化似乎有“新赋”的倾向。由是观之,《中华赋》不仅仅是一部探索创新、绽放赋体文学风采的作品,更是一个中华之子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叱诧赋坛、建功立业的生动见证。
综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华赋》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当代作家书写中华民族的新高度,填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史诗性写作”空白,是海内外同知共仰的文化高峰。现在,我们分享它的光荣与创造,或许是因其宏大的创作主题、卓越的艺术品质,或许是因其不负时代的使命、对于世界的贡献……我甚至以为,欲知中华民族前世今生,读一遍或几遍《中华赋》足矣!更加相信,《中华赋》高起点、大手笔地为中华民族立言,为“大家庭”发声,大有“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南北朝.刘勰)之感,其勋绩必将载入新时代的文化史册。“心有高标,方可致远”,每一个时代都呼唤伟大的作品,“国容何赫然”、“乘运共跃鳞”的新时代更是如此,期待潘安兴先生更加坚定“史诗自信”和“史诗自觉”,继续书写声动中华、影响世界的中华民族新史诗。
是为序。
2019年10月于北京
————————————
作者简介:胡翔/男,1960年代生人。武汉大学写作学硕士。作品跨文学、影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曾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骏马奖。历任大学教师、新闻出版总编辑等。现任中国城市主题文化协会执行主席、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