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考证(二):欹湖何在?
有水,天地便增灵气,无水,山川即失润色。辋川景色,八分在欹湖。王维有多首涉及欹湖的诗。《辋川集》中的《欹湖》《南垞》《北垞》《临湖亭》等,直接写欹湖。《归辋川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酬诸公见过》《田园乐之三》《山居即事》《新晴野望》,其中的渡口、荷菱及打鱼采菱活动,都间接涉及到欹湖。
今日,读过王维诗,对辋川怀有美好印象,乘兴去游辋川者,大多会失望而归,原因无他,欹湖今已不在,所观者仅山岭、树木、河滩及房屋尔。
然而唐时,"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王维通过欹湖迎接"上客",送客人归去,在临湖亭中陪客人把酒临风,一览湖光山色。可以说,无欹湖,王维是绝对不会隐居在辋川的。
那么,欹湖有多大呢? 又是如何消逝的呢?
要确定欹湖的大小,要确定以下因素。
第一,以乡思城为定奌坐标。
欹湖是西汉建昭四年以后形成的。东晋末期,刘裕在辋川建思乡城。先有欹湖,后有思乡城,思乡城必在欹湖岸上。因此,今天确定的欹湖范围,绝对不能将思乡城涵盖在内,否则是要闹笑话的。
而据古籍记载,这个思乡城是同王维隐居的孟城坳联系在一起。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王维初居辋川,是在孟城坳。
诗中的"孟城口"何意?裴迪的和诗讲得很清楚:"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说明王维并非居住在古城内,而是居住在古城外接近城门("孟城口")相对较低的地方,即"孟城坳"。
孟城名称之来历,已不可考。但古籍证明,这个孟城,就是古之思乡城。
《长安志》有条文:‘思乡城一名柳城。以旁多柳,故曰柳城。’”在本条目下有按:“城在辋川内关上,王维称‘孟城坳’。”《重修辋川志》卷二云:“孟城坳,土人呼为‘关’。”该志所载周焕寓《游辋川记》云:“过北岸关上村,高平宽敞,旧志云即孟城口,右丞居第也。”
上文中所说的“关”、“关上”,今转音为"官上",即辋川今官上村。
第二,孟城坳外,靠欹湖处,有渡口。
这奌,王维在《新晴野望》中说,"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即为证明。
另外,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田园乐七首之三》中“採菱渡头风急,策仗村西日斜”的句子,都说明了王维隐居的孟城坳,居住的不是王维一人,而是一个村落。王维居住在村西,靠近渡口的地方。
蓝田的学者们经过调访,确定了王维孟城坳故居所在。故居的“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裴迪《宫槐陌》),一直通到渡口,而渡口位于村西的关帝庙附近。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确定了孟城坳和渡囗位置,即可以确定欹湖范围了。它北起闫家村一带辋口,南至孟城坳一帶,位于等高线580米内的区域。
(图中高速公路两边最内圈即为580米等高线)
这个区域内,今河口村、闫家村大部分位于湖内,河口村往下,海拔570米,闫家村一帶,海拔560米。欹湖向南向北,湖底逐渐向低,可谓"欹湖"。欹者,歪曲不正也。即指湖面随山势弯曲。也指湖底有深浅不平。欹湖上游最深可达10米。下游深处至20米,最深处30米。
有人说,欹湖南至今杜家村、山底村,都不符合地理常识。
若到杜家村、山底村一带,则等高线610米以内皆为湖面,则孟城坳、关帝庙附近之渡口,全部位于湖中,岂不大谬?
(图中620米等高线内的等高线为610米)
至于欹湖的消失,当与地震有关。据蓝田县志记载,公元771年4月,蓝田“地大震,有声如雷,山裂水出”。这次地震,造成地形改变,欹湖消失。"骤雨归山尽,颓阳入辋川。看虹登晚墅,踏石过青泉。紫葛藏仙井,黄花出野田。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李端《雨后游辋川》通篇未提欹湖。他是大历时人,生卒年月约743-782,与此正好相附。其他几个诗人耿𣲗、白居易、元稹前来辋川拜谒王维墓时,所写诗歌中只提辋水,没有提到欹湖,也是证明。
老天既降王维,必为其提供一心灵憩息之处,此即辋川。欹湖因地震而起,因地震而去。诗佛亡而欹湖逝,天意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