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冬日里的温暖与感悟
郝明森
在寒冷的冬季,大地仿佛被一层冰冷的纱幔所笼罩,然而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绣山文化活动中心内,却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驱散了周遭的寒意。“触摸非遗,匠心体验”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
我刚将剪纸工具材料摆放妥当,众多中外学生便如潮水般迅速围了过来。他们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期待,纷纷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和红纸,准备大展身手,那跃跃欲试的摸样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语言的障碍在艺术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尽管与国外学生交流不畅,但在艺术的国度里,心灵的沟通无需过多繁杂的言语。我耐心地手把手示范着,那一双双起初略显生疏的手,在红纸间间小心翼翼地穿梭,渐渐地,精美的图案在他们的巧手下绽放开来,宛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望着他们脸上绽放出的喜悦笑容,我的内心也被温暖和幸福填满得满满当当。他们兴奋地簇拥着我。请求签名,拍照留念,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还有国外学生在手机上用英语写下对我的称赞,再翻译成汉语,竖起大拇指展示给我看,“您太酷了”。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跨越国界所带来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能够直抵心灵深处的共鸣。
不止学生们热情似火,老师们也纷纷投身到这场体验之中。他们暂时忘却了平日的严肃和忙碌,全情沉浸在非遗的迷人魅力里。此时此刻,没有师生之分,只有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齐心协力地探索着非遗的神秘奥秘。
活动结束的时间悄然来临,正当我准备离开时,几位留学生匆匆赶来。他们的眼神中满是遗憾,一个劲地说:“我们来晚了,很遗憾。”望着他们那真诚而急切的目光,我随手画了几个图案,让她们自己回去剪。我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几个图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在这个特别的冬日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深刻的感悟。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双一流的西农科大,在此之前,我参加过众多非遗进校园活动,但西农科大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于非遗的重视是如此真诚且落到实处。他们把非遗传承人放在第一位,领导与相关活动人员纷纷在幕后默默付出,不刻意张扬自己。他们尊重每一位传承人的努力与付出,用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和传承平台。
回想起当地的一些非遗传承活动,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无奈。在那些活动中,主办方往往把领导放在第一位,面对镜头,领导们高高在上地在台上轮流讲着空洞的几句话,而传承人则在下面无奈地等待仪式结束,然后自己上完课变草草了事。这样的形式主义,让非遗传承变得空洞而无力,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魅力和意义。
真正的非遗保护,不应只是保护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传承人。传承人是非遗的灵魂,他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先辈的智慧。没有他们,那些精美的技艺、动人的故事就会逐渐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将非遗传承下去。
在时代的洪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然而,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的是真心实意的重视和脚踏实地的行动,绝非表面的浮华和形式。
当下,一些与非遗相关的活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过多的注重形式和排场,却忽略了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真正的非遗传承,应当是以传承人为中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的精神。只有这样,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才能在真正的关爱与尊重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在西农科大的校园内看到了令人欣慰的一幕,那是希望的火种在传递。中外学生们热情地参与到非遗活动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用真心去感受非遗的魅力。老师们也积极支持,为非遗传承搭建起坚实的桥梁。他们的行动让我坚信,非遗的未来将会充满光明。
非遗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每一棒的交接,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我们不能让这场接力在中途停滞,更不能让其迷失方向。我们要保护好传承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让他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将技艺传授下去。
真心实意的重视,意味着我们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非遗的价值,摒弃功利的心态。脚踏实地的行动,则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为非遗传承做实事。不追求表面的政绩,不搞花架子,而是用心去呵护每一项非遗技艺。
岁月的洗礼无法磨灭非遗的光芒,反而会让其更加珍贵。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真心去守护,用行动去传承。愿这冬日里的温暖,能够延续下去,成为非遗传承道路上的永恒动力。让非遗之花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凋谢,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