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排律•砥柱中流
——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周年
作者/丁学文
韶山钟秀伟人生,出浴朝阳分外明。
誓与工农谋大业,甘将铁血筑长城。
孤篇久论妖倭败,一水三波蒋匪平。
抗美雄威鹰折翼,收关锐势象逃营。
西沙浪打南圻崽,东道鞭笞北极兄。
宗旨蒙尘思革命,官僚忘本远忠贞。
千秋红袖风云榜,万代丹心舜禹情。
记取延安窑洞对,镰锤百淬即神兵。
注1:孤篇久论,指《论持久战》。注2:一水三波,水,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三波,指三大战役。注3:鹰,指美国。注4:象,指印度。注5:南圻崽,指越南南方傀儡政权。注6:东道鞭笞北极兄。东道,东道主,指我军;北极兄,指苏修。注7:红袖,指文革中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注8:窑洞对,即毛主席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有关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对话。
2024.12.26
赏析者:张敦礼(龙五总社四分社执行社长)
文字把关:菅永贤(分社教官)
这首七排律是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五文学总社常务总社长丁学文老师在纪念毛主席诞生131周年之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史怀古诗篇,全诗可分成五个层次来解读。
第一层次,即首联“韶山钟秀伟人生,出浴朝阳分外明”。作者开门见山点明所要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韶山”,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钟秀”指聚集灵秀之气;“伟人”,毛主席本人;“出浴”,鲜红的太阳从海面喷薄而出;“朝阳”,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红太阳。全联意指:“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本联紧扣主题为全诗结尾做了铺垫。
第二层次,即第二联“誓与工农谋大业,甘将铁血筑长城”。“工农”,广大人民群众;“铁血筑长城”,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屈、像长城一样的意志和精神。全联表达了毛主席从小就确立了全身心为人民谋幸福的雄心壮志。
第三层次,即第三、四、五联“孤篇久论妖倭败,一水三波蒋匪平。抗美雄威鹰折翼,收关锐势象逃营。西沙浪打南圻崽,东道鞭笞北极兄”。作者运用大量的史实,阐述了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南越的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对苏联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无不取得了辉煌胜利,从而反衬出伟人的高瞻远瞩和丰功伟绩,为表达中流砥柱的主题提供了坚实依据。这三联,作者运用排比手法,紧扣主题,一气呵成,清楚明白地把伟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深深地烙在了读者的心里。
其中“孤篇”“久论”指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独一无二、著名的《论持久战》,久,谐音九;“妖倭”,倭寇,即日本帝国主义;“一水”,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波”,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抗美”,抗美援朝战争;“鹰折翼”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创,鹰,特指美国;“收关锐势”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收复被印度占领土地时的强大气势;“象逃营”指印度军队望风而逃的狼狈形象,象印度的象征;“南圻崽”指七十年代越南内战中的南越政权;“东道”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侵略与反侵略的主客关系;“北极兄”指建国初期我国称呼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地理位置毗邻北极的苏联为老大哥。
第四层次,即第六联“宗旨蒙尘思革命,官僚忘本远忠贞”。“蒙尘”是蒙受风尘、美好的事物被灰尘覆盖的意思。文革前,毛主席对亩产万斤等不切实际的错误指标、三自一包等错误路线,这些违背党的宗旨的严重后果,高度重视,忧心如焚。但是,他的文章无处发表,参加会议发表意见的权利一度丧失,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蒙受LD为首的党内走资派的抵制。于是,老人家立足防修反修,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拿起宪法、党章赋于的权利,冲破阻力,发动了一场触及共产党人灵魂的大众民主大革命。这一联与第二联遥相呼应,自然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运用“蒙尘”一词,传递深刻的思想感情,把伟人无私无畏的斗志、勇气、胸怀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认识与党内走资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作斗争的大众民主政治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
第五层次,即第七、八联“千年红袖风云榜,万代丹心舜禹情。记取延安窑洞对,镰锤百淬即神兵”。这一层描写了伟人经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抵抗外敌、剿灭匪徒叛乱之后,深刻认识到,胜利成果来之不易,表达决不让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社会主义江山,葬送在走资派的手中。于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发动了旨在防修反修,确保红色政权千秋万代不变色的无产阶级大众民主政治大革命。“红袖风云榜”指红卫兵运动,从洗刷封、资、修尘埃,“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着手,逐步重点指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一场亿万劳动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杜绝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基本诉求的革命。但由于毛主席不幸去逝,加之继续革命派的内部分裂而宣告失败。就像失败的巴黎公社一样,伟大的大众民主政治精神永存,成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必由之路,想不到被特朗普、马斯克等西方极右势力照单全收,从而在西方世界兴起了大众民主政治,向当权派夺权的民主运动。“窑洞对”引用典故,指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讨论如何避免政权腐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镰锤”即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铁锤图案,象征工农联盟。这一层意为:党必须不断经历人民大众的淬火,才能浴火重生,永葆青春活力,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毛主席开创的大众民主政治的核心所在。
全诗围绕毛主席作为中国中流砥柱的代表为主线,依托时间先后顺序,层层递进,中心明确,论据充分。尤其最后一句,作者升华主题,巧妙地把伟人一生的丰功伟绩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的联系起来,得出一个结论: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辉煌的中流砥柱。由此也看出作者对通篇的立意和布局之高明;全诗仅用区区百余字,跨越上百年,涵盖大量的历史知识。全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对仗工稳,是一篇回顾历史、反思教训、共同缅怀毛主席丰功伟绩独具匠心的佳作。
2024.12.24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