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字地名:地名的传统特色
文/窦维博(甘肃)
陇东的地名,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学术上的地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专名+通名”。就像人的姓名由“姓+名”组成一样,地名的“专名”相当于人名的“名”,“通名”相当于人名的“姓”。
地名大部分与姓氏和地形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本类型有“姓氏+家+庄”、“姓氏+家+地形地貌或建筑物名称”、“姓氏+姓氏”、“姓氏+家”等,还有直接以单字姓氏做地名的。这些名称就是地名的“专名”。当这些名称后面加上行政建制单元(“通名”)的时候,如古代的道、路、省、府、州、郡、县、乡、里、村等,如关内道、庆原路、甘肃省、庆阳府、庆州、北地郡、安化县、蒲川乡、周都里、邵家村等,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名”。
当今一些乡村名称表现为“姓氏+村”或“姓氏+家+村”,这其实就是单字.,或双字地名,即“专名”,后面的“村”实际就是建置(制)单位,即“通名”。只是我们不习惯叫单字地名,所以才把建制单位(“通名”)一并合起来叫。如任村、焦村等,实际都是姓氏单字地名,“村”是人们对聚落的普遍认同叫法,现时被确定为行政地名,也就是“通名”。
历史上各级单字地名也很普遍,特别是“州”这个建制单位,现在都被人为变成了地名用字,如兰州市、瓜州县等。还有一些把“市”、“县”、“镇”也变成了地名用字,如沙市市、万县市、景德镇市等。这实际上是不同层级建制单位(即“通名”)的叠加。
所以,对“沙市”“万县”“景德镇”“焦村”这类地名后面再加“市”“县”“村”等行政建制单元(“通名”),叫起来感觉有点别扭,而且拗口,这实际就是一种重复。就像我们本地的县名如华池县、正宁县、环县、宁县等,人们日常使用一般是不连带建制单位“市”“县”的,如华池、正宁等,后面的通名“县”就省去了,但遇到环县、宁县这样的单字县名就不一样了,必须得将“县”叫出来,如果在日常交流中说“环”“宁”是不是觉得别扭、拗口?甚至会让人犯懵。
单字地名应该是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果在原有的通名后再重复一个通名,就破坏了这个特色,也导致地名的含义没办法解释,甚至解释不通。作为地名文化,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殊而特有的普遍现象,原因是人们在具体确定使用过程中没有加以认真研究,忽略了而已。
窦维博:笔名、网名:江河水、西江月。甘肃省庆阳市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峰区作家协会理事。曾任《西峰文化》执行主编。文史地理、古诗词、摄影爱好者。自号“庆阳文史拾荒者”。主要致力于西峰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建置(建制)地理及人文历史研究。著有《西峰物产》《西峰政区史略》《西峰建置机构录》《西峰地名辑要》等文史著作。参与编纂《萧金镇志》《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西峰区志》《庆阳古村镇(西峰篇)》《大塬遗韵——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史志、人文书籍。主编《庆阳市西峰区地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