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歌
——再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陈增胜先生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威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陈增胜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陈增胜先生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他的祖父糊了一盏灯笼,祖父便让他在灯笼上画点什么装饰一下。陈增胜心里没底,想来想去,也不敢下手,怕画坏了街坊邻居拜年时见了笑话。为此陈增胜想找点参考资料,那真是十分的不容易。当时乡下没有书店,城里有书店资料也太少、太贵。祖父见陈增胜为难,告诉他说本村一个读书人家里有一套画谱(按街坊辈陈增胜应称呼三爷)。
陈增胜兴冲冲地跑去,说明借画谱的来意,可这位"三爷"死活不肯借,连看一下也不给看,陈增胜硬是磨了近两个小时,还是被呵斥出来了。他含着泪花空手而归。这时的陈增胜下决心自己画,画完以后,祖父又是一通夸奖,而且说"你题上好鸟枝头亦朋友"。陈增胜被祖父的举动所惊呆,一字不识的老人,怎么会说出当时连他也不明白的词来呢?祖父说他也是听来的,记住的,并告诉陈增胜说:"其实书上的好多东西也都是写书的人听来的、学来的",这次借书受阻的"凌辱"和祖父的一句话,使陈增胜萌生了"我要好好听、好好学,将来自己也写书"的念头。
陈增胜没有忘记:那一年刚过完春节,他满10岁了。三月间他与邻居几个小孩在街上玩"打小鬼"的游戏。游戏规定,没打着的是输家,打着并且打倒了的是赢家,输家应背起赢家在规定的地方转一圈。那天邻家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小胖子,输了并不想背人家,而是顺手撕一张"小人书"给赢家抵了。陈增胜一看,这本"小人书"是一本线装的、双筒的、石印的画谱,四角已成圆的,破烂不堪,仅剩有十几张了,没头没尾的,是仕女画。这邻居小胖子拿它不当回事,而陈增胜却如见至宝,想要,对方不给,想赢他的,又不是那么顺心。在陈增胜的苦苦要求下,对方答应只要陈增胜背对方到老庙转3圈,就给他书。
陈增胜看着比自己又胖又重又长两岁的小胖墩,当时身材瘦小的他心里是真打怵,但是为了得到几页自己梦寐以求的画谱,又不得不试试,咬紧牙关,胀红了脸,连背带拖地转了3圈得到了书,又用同样方式索回别的小朋友手里的几张,回家把它压平装订。就是这本不显眼的小书,成了陈增胜艺术人生的转折点,它第一次告诉陈增胜"人物"怎么画,提供了树、石、房屋、栏杆等物件参考,它可以算是自己的启蒙老师。现在,这些画页已保存56年了,虽经历了大小十几次搬家,但它仍作为自己的第一"宝物"而珍藏着。如今陈增胜每每回家见到它,都是眼圈发红,心里发酸,同时也更振作起自己写书的精神,坚定了他的信念。
一位哲人说过:种子在泥土里不会自甘寂寞,春草扎根沃土滋润快活,是劲松何惧三九严寒,是雄鹰总要迎着风暴放声高歌。
陈增胜知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延伸,尽管这条路是那么崎岖、那么漫长、那么遥远,都不会影响那向往生活和理想的脚步。
陈增胜不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但他把从1961年师范学校毕业到1988年调入威海画院的这28年,加之到画院后又到北京画院进修的一年,看作是自己的"大学"生涯。人家上大学,一般3-5年,自己却上了29年。这漫长的大学生涯,虽没有得到文凭,但他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这超过任何名牌大学的水平!
1957年,国家正处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运动的前夕,陈增胜从招远二中毕业,当时烟台市新创办了第一所美术专业学校,二中的美术教师从同年级的360名学生中,挑选了他与一位姓杨的同学去烟台报考美术专业学校。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省下在外的住宿费,陈增胜计划在考前的第一天下午由他人骑自行车把他俩送至60里外的莱西火车站,晚上乘火车到烟台,第二天就参加考试,考完后当晚再返回二中。可是他们两个小孩子(当年陈增胜17岁,杨16岁),早晨在烟台下了火车,火车站就在烟台市的海边上。陈增胜他们俩从未见过大海,顿时被神奇的大海和海滩上五颜六色的贝壳所吸引,每人拣了半书包贝壳,几乎忘了自己是来报考的(又没有手表),当想到来报考时,急忙打听报考地点。进了考场时,人家已经入场很久了,陈增胜他们俩急急地画完,由于时间的不足,等待他俩的自然是落榜了。
1957年的下半年和1958年的上半年,陈增胜随社员修水库一年,担任3个区的司务长,负责3000多民工的吃饭打粮的任务。这个差事是代替父亲去的,那时他的父亲刚从部队转业回家,需要休息。陈增胜正好毕业没事,就替父亲去了。1958年的夏天,陈增胜报考了师范学校,被县师范中师部录取,报考师范学校,并非他真实的意愿,但因师范学校是"供给制",学生自己掏钱。当时以陈增胜家的经济条件,其他的自费学校是不可能去的。1961年8月,陈增胜于掖县师范毕业,回到老家招远县任中学教师,9月份,他领到平生第一次工资--29.5元,当这29.5元拿到手时,陈增胜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是一个有独立生活技能的人了!那种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生活苦境的快感,真是无言以表,真有一步登天的感觉。当时他与父母商量,每月交给家里10元,自己生活费用留9元,其余10元作为学习绘画的本钱。那时,陈增胜托人进京买回了宣纸和笔墨(当时县城里没人会画国画,没有卖宣纸的,很多画画的人不知宣纸什么样),平生第一次用上宣纸作国画,这在很多人眼里视为"奢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