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元旦,
江南遥望终南。
提笔纵横今古,
一日游尽辋川。
元旦又到了,游子犹在江南。写上辋川的文章,以慰乡情。
辋川考证(一):辋川名称之由来
辋川即辋谷水所经川道。
辋谷一名,出于今本《水经注》: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流入埿水。埿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东西有二城,魏置青埿军于城内,世亦谓之青埿城也。这是清代治《水经注》专家赵一清坚持的条文。
这个说法太过简略,与现今蓝田地理全不符合。
所谓"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是说灞河水出自今之玉山(即许庙),即经过灞源镇的道沟峪(古谓之倒回谷,又名石门谷,王维诗《石门精舍》涉此而非汤峪之石门谷)水。铜谷水即今峒峪河。从现实地理看,二水会合后,经今县东川向西南而流,然后于县城南才与辋川之水会合,然后才西径峣关(今六郎关附近)北,历峣柳城(即今县城)。而《水经注》却说二水西注流入泥水,才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那这泥水不正是辋川之水?一水怎么有两名?
据雍正《陕西通志》所引《水经注》,内容同上有所差异:"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入渥水。渥水又西径峣关北,历峣柳城。"这是明代朱谋玮撰《水经注笺》所持条文。将"辋谷水"改为"轻谷水","泥水"改为"渥水"。
这里的轻谷水,《长安志》作"倾谷水",即今清峪河。渥水便是辋川水(《雍大记》)。
那么前面所说泥水呢?《长安志》认为它叫"刘谷水","刘谷水一名泥水,又铜谷水合轻谷水,西注泥水。"而《通志》所引《古水经注》还有这样的说法:"水出蓝田山东谷,谓之刘谷,与石门水合"。
刘谷水即今流峪河。从现实地理看,流峪河(刘谷水,泥水)和倒沟峪水汇合后西流(继续称泥水),而峒峪河(铜谷水)和清峪河(轻谷水,倾谷水)汇流后入泥水,然后西北流,再与辋川河(渥水)汇合,北历蓝田县城(峣柳城)而去。
所以《通志》所引《水经注》才是正确的。今本《水经注》在传抄或印刷过程中必有疏漏。毕沅校《长安志》时,提到此事,说今本《水经注》必有脱文,极是。
牛兆镰《蓝田县志》引用了《通志》说法,是正确选择,不愧为牛才子。
但还有一个问题,朱谋玮所持条文虽然附合现实地理,但他的"渥水"名称不知何来?"辋谷水"的名称是否出于北魏时期?
“辋”,车轮辋也。诸水汇合如车轮环凑,方谓"辋"。诸水汇合一处者必为湖。辋川古有欹湖,诸水周遭汇之,才会"沦涟如车辋"。
因此问题就转化为,北魏时期欹湖存在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秦末汉初,欹湖是不存在的。
当初,高祖刘邦采纳张良“设疑兵,绕峣关,逾篑山,击秦军”之计,大败赵高于蓝田,之后越长安,进逼咸阳,成就霸业。翻赿山间小道,这是急行军,进行偷袭,不必也无法携带辎重。若有湖,去哪里找大量船?所以这个时候欹湖是不存在的。
高祖越篑山,必有当地人引导,说明那时有人居住川内。事实上,辋川自古即为人类繁衍栖息地之一。锡水洞是古人类曾经居住生息过的地方,考古挖掘,从锡水洞内的堆积层中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木炭屑、灰烬层以及哺乳动物化石,2003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当然是史前时期。进入史后时期,辋川一带是西周弭伯的封地。1963年官上新村出土的西周弭伯簋,1974年山底支家湾村出土的西周铜器窑窖,同年又在红门寺村出土了西周应侯钟,即为明证。
古时辋川口难行,直到宋代才有栈道,也被称为阎王匾。那么弭人如何同王都沣滈二京往来?必走西边坡沟,前往焦岱川,方为正路。那时翻越篑山,必不是常道。高祖之所以走这条路,是因为兵贵神速,出奇才能制胜,若走常道,从焦岱川再翻越白鹿原,必然失了兵机。
汉初无欹湖,那它出现于何时?
现在蓝田的学者们一般认为欹湖是塞堰湖,是地震导致山体崩蹋堰塞而成。余查史料,荀悦《汉纪》(中华书库2002年版)记载,公元前35年 西汉·建昭 四年 ...蓝田 (陕西省蓝田县) 地震,山崩,坠入灞水河床 ,灞水壅塞。牛志亦有类似记载。接近灞水的山体只有篑山、峣岭,二山正好夹持辋口。因此,欹湖就是这次地震形成的。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率领东晋大军北伐,占领长安,后秦亡。《元和郡县图志》载:“思乡城,……宋武帝征关中,筑城於此,南人思乡,因以为名。”
刘裕所筑之城,位于辋川今关上村一带。目的是为了阻断从焦岱川和白鹿原与武关古道之间的交通,作为峣关防御的延伸。城前有欹湖,北边走望亲坡或翻赿篑山之交通为欹湖自然所阻,思乡城自然防御的是从今安家山走十回场赴焦岱川的交通。
那么,此城为何又称"思乡城"?因其有湖有山,山湖映和,颇似江南环境,南人驻久,触景生情,便思故乡也。
同刘宋大约同时的北魏郦道元引汉班固 《汉书•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这里的浐水应为沂水,即锡水,莽谷即今东西采峪水合流后的辋川河段。
班固是东汉人。因此,辋水之谷古不称辋谷水。东汉至北魏时称莽谷。莽辋同为养韵,辋谷以后转音为辋谷。
“辋川”之名,始见于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山庄》诗:“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后宋之问将山庄转与王维,诗佛居此,使辋川大放光华,永留史册。
明代蓝田进士李东《辋川说》有言:“夫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前古籍无所于考,至唐宋之问侨寓于斯,辋川之名始闻,继而王维作别业于斯,辋川之名始盛。”但考之史册,辋川之名的出现,当为北魏和唐时之间。一为转音,二为"其水沦涟如车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