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滕王阁序》所感所悟
天 琮

沐浴在历史的长河中,《滕王阁序》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文学的星空,散发着永恒的光彩。每一次细细品味,都像是灵魂与古圣贤进行一次跨世纪的对话,感受着王勃那穿越时空的笔墨,编织出的波澜壮阔而又精妙绝伦的艺术图卷。
当那绚烂的辞藻轻轻划过心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宛如画师精心调配的色彩,将大自然的壮美画卷缓缓铺展。夕阳下的金色余晖与水天相接之处,仿佛黄金与宝石的交响,绚丽得令人窒息。这极具画面感的描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感叹造物主的伟大,与天地之间的微妙联系。
再探《滕王阁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秀丽的景致,更有王勃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滕王阁序》全篇共计约七百七十五字,尽管篇幅有限,但它却巧妙融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度与文化内涵。据粗略统计,整篇文章至少包含了近三十个历史典故与文学典籍的引用,这些典故与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意义,也展示了王勃深厚的学识与广泛的文化素养,使得《滕王阁序》成为了一部集历史、文学、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句话是借用典故表达人生飘泊的况味。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保持乐观,坚持自我,正如他所坚信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豪迈,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踏入那段辉煌的历史现场,仿佛可以听见当年滕王阁宴会上胜友如云,宾客满堂,佳肴纷呈,俊彦云集,王勃那位年轻(时年26岁)卓越的才子,凭借其无匹的才华与独到的见解,即席创作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流传的名篇,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以简练却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画面,“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彰显了他对宏大景观的敏锐捕捉与深厚底蕴。尤其是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犹如神来之笔,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
《滕王阁序》不仅展现了唐朝的鼎盛气象,更传递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文化和知识的尊崇与追求。它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貌,文人的抱负,以及他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篇文章,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古今,启迪后辈,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怀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让文字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读罢全文,我深受启发。在生活的征途中,困难与挫折难以避免,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应该像王勃一般,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更重要的是,这篇华章教会我们,文字具有无穷魅力,它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翅膀,文化的纽带。王勃通过自己的才华,将个人的情感、理想及对世界的感知融入文中,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滕王阁序》作为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以它独有的韵味和深远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犹如一座文学的灯塔,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文章中流淌的哲思与智慧,使其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滋养世代人心的珍贵财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王勃虽英年早逝,但他的《滕王阁序》却如同璀璨星辰,定格在他短暂而光辉的生命轨迹上,使之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通过《滕王阁序》向世人展示了即使生命短促,仍能创造不朽,其华美辞藻与深刻寓意,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跨越千年依旧光彩夺目,激励着一代代人追求美好,勇往直前。
总之,《滕王阁序》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经典——那些能够跨越时间考验,触动人心,启迪思维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不朽。让我们珍藏这份来自古代的馈赠,让它继续在我们的世界里闪耀,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写于2024年12月31日/甲辰腊月初一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