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按〕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上了年纪的人说起店子村有近百年历史的茂腔剧团,总是津津乐道,有说不完的赞叹!有人说,当年,起早贪黑,带上干粮到店子去看戏,痴迷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由此可见,这个剧团在四邻的群众中是多么深入人心。现在,这个剧团名叫“店子茂腔表演艺术团”。2024年12月30日下午,我驱车来到店子村,见到了艺术团名誉团长王平正、团长崔守花,听他们讲起了剧团的过去和现在......
〔人物简介〕王平正,男,生于1949年11月,六汪镇店子村人,从小在村里长大,农民,现任店子茂腔表演艺术团名誉团长。崔守花,女,生于1964年6月,现任村党支部委员、茂腔表演艺术团团长。

王平正(左)、崔守花(右)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采访实录〕我(采访人,下同):众所周知,店子茂腔表演艺术团是六汪镇最具盛名的民间三大艺术团体之一,春节快到了,你们艺术团有什么演艺活动吗?
崔(崔守花,下同):六汪镇党委政府对春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全面安排。我们艺术团现在正抓紧排练,努力把精彩的表演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正月里将到镇区和城区表演秧歌《欢乐中国年》等,传播乡村振兴、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
我:店子村的民间茂腔艺术源远流长,外界称之为“戏曲艺术之村”。最早的表演艺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王(王平正,下同):我们村从老一辈就有戏曲表演的传统。太往前,我没考证,但建国前就有组组地开展戏曲活动了,却是不争的史实。我的上一辈人讲,当时,村里的牵头艺人是王友春、张秀文、王宏论等,他们把有戏曲一技之长的人聚集起来,各就各位,表演“肘鼓子戏”,也就是当地流行的茂腔戏,在附近村庄很有名气,“店子肘鼓子戏班”名扬四邻。
我:村戏曲团体最早的名称是什么?这个艺术团体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王:最早有规范名称的艺术团体,叫“店子群星茂腔剧团”,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当年,我就参与了。剧团的演职员都是来自本村。第一任团长是王宏让,他当时是生产大队的一名干部,既不会唱,也不会伴奏,但他在组织管理上起了较大的作用。

店子西山景观
我:刚才说的是创立了规范的艺术团体,以后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王: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立群星茂腔剧团的时候,演职员大约20人。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火龙记》《罗衫记》《西京》等。1966年开始,在“破四旧”的影响下,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不能演了,演出活动受到干扰。
到了70年代,大力推广“样板戏”,演出活动又趋活跃。随着演出活动的社会需要,演职员逐步发展到30多人,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和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都愿意》等。这些剧目的表演,使用的都是茂腔的形式,这迎合了农村大多数人的欣赏习惯,尤其是许多农村妇女,饭不吃也要看茂腔戏。许多村到我们村来定戏,要排好长时间呢。到了一个村,村里安排到农户家中去吃饭,群众与演职员其乐融融。有一段时间,演完一个村,就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村,演职员十天半月的不能回家。
80年代以后,农村中戏曲的发展进入一个低潮期。1985年左右,由于一些老年人退出剧团,加上农村生产经营形式的变化,店子剧团处于了名存实亡的状态。进入21世纪,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了,文化事业日趋繁荣。2016年,根据村的实际和演出的需要,“店子群星茂腔剧团”改名为“店子茂腔表演艺术团”,演出活动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活跃期。

在六汪镇巡回演出
我:现在艺术团的演出是一个什么状况?
崔:我们现有演职员15人,这些是固定的演艺人员,有时,根据剧目的需要,随时安排演职人员。现在演出的曲目,既有传统戏,更多的是自编自演的乡村题材的戏。比如,2024年,我们演出的剧目中,其中有《送日子》《我是齐长城管理员》《换婆婆》和快板剧《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因为题材紧密贴合农村实际,所以深受群众喜爱。《送日子》的编剧,是我们的名誉团长王平正老师呢。我们不仅在六汪镇巡回演出,还经常应邀到附近的一些乡镇演出,到区里去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我:说到王平正老师,他经历了“店子群星茂腔剧团”到现在的艺术团的各个阶段,王老师也是艺术团的元老了呢。
崔:王老师从小热爱民间艺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为我们的艺术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过奖了。但我的确从小就喜欢戏曲艺术,记得当年我花了1毛6分钱买了一支笛子,慢慢吹上瘾了,一发而不可收。
我:关于店子茂腔的发展史,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崔:店子茂腔是店子全村人的骄傲。近百年以来,店子茂腔虽历经风雨,起起伏伏,但它根植群众,薪火相传,历史上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演艺人才。比如,店子村人李桂兰、王善亭夫妇,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店子村的演艺场上,丈夫拉弦,夫妻琴瑟和鸣,其演艺生涯风生水起,然后他们又走向了更广阔的戏剧大舞台,成为胶南一带的戏曲名流。他们夫妇前几年还登台献艺呢,尽显老艺术家的风范!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王老先生在2022年12月已经去世了。店子村人,店子戏曲人不会忘记他们对发展村的茂腔艺术做出的承前启后的贡献。

李桂兰夫妇在戏剧舞台上
我:谢谢你们给我介绍了这么多有关店子艺术团的资料。祝愿店子艺术团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日月星辰,即采访人,男,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系列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