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岱史话(七):乡村教育
焦岱川的乡村教育,可以追溯到明清,先后经历了明清的私塾教育,民国的国民教育,共和国的大办教育、社办中小学、文革后三级管理,以及现在学生和教学奌收缩等阶段。这些,我在皇甫川和汤峪川教育志中作过系统论述,不再重复。这里仅述在焦岱川教育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教学奌。
作为私塾教育代表奌的,是荣家沟。
今荣家沟行政村包括荣家沟、徐家沟、吴家嘴、老塬、康圪崂5个自然村。全村分9个村民小组,410 户,1744人。荣姓占一半以上。
荣家沟一带的历史最晚可以上溯至唐代的贠庄。但荣家沟自然村的形成,则始于明代,因荣姓人居住而得名。荣家沟荣姓可上溯西周春秋之时鄌邑荣启期(字昌伯),55世荣好施“从军入陕、占籍蓝田”,成为荣家沟荣氏始祖。
荣氏入蓝,人才迭出。
61世荣华,字双溪,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乡试举人,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中辛丑王华榜进士。为明代著名御史。
62世荣察,荣华之子。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辛酉中举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丁丑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补贵州布政司参议。父子二人皆于修撰蓝田县志有功。
62世荣寀,曾任山西五台知县,为人直率博雅,居官清白,归来行李萧然,乡评重之。
66 世荣颉,字子尚。人有节气。不受李闯之职,隐于消上山中。后于顺治二年科试冠军,奉旨恩拔,适有友名列其次,颉怡然逊之。
荣氏之所以才人辈出,同素有兴学建校之风尚,办学之举绵绵不断有关。荣氏义塾辗转多处,1937一一1939年曾位于大觉寺。
1939 年乡贤义卖坟地十余亩,购地盖房6间,正式建校,为初小。
1959年荣家沟新增校舍九间,校园扩至5亩,后又继增教室 12 间,宿舍 10 间。为完小。
1966~1969 年曾于大觉寺兴办东升农中。
1999 年村中在外职工荣斌海四处奔波,争取国家计委拨款40万元,村上集资20万元,重建校园2731 平米,十三间三层,建筑面积 961.37 平米。
由于生源的减少,荣家沟今为小学教学点,供荣家沟村、樊家坡村两村孩子上学。
荣家沟,经历了私塾向国民教学转变,国民教育兴而缩小的整个过程。
第二个代表奌,是作为焦岱川第一所完全小学的百神洞学校。
百神洞本兴起于唐代,后人们依居附近成村,今有三个村民小组。
1944年前,百神洞利用庙宇成立了小学,属于民国设立的二十一所完小之一。辋川、玉川、红门寺、岱峪河、焦岱川上川的学生,皆就读于此。
1961年,今小寨镇所在地区单独成立百神洞公社,从焦岱公社中独立出来,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1968年,又改为小寨公社,公社机关由百神洞迁到小寨村。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发表后,蓝田提出“读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全县完全小学开始兴办“戴帽”初中班,称七年制学校(即小学5年,初中2年)。
1971年后,百神洞设立初中奌。当时的白神洞学校,主院落为两摆共10间庵间房,前后对称作教室。操场在主院落的上面,靠山处又盖三间庵间房作教室。
老师所住院落和操场同一高度,东边靠山,三间房子,对面靠塄,四个房子,院里两个神洞,院外三个神洞。院内上为玉皇洞,下为无量祖师洞。神洞中神像毁弃,神台作床,老师居于其上。校长居于玉皇洞中,居高临下,把控全局。有些老师居于其他洞中。每逢节日,窗外还有虔诚的乡民在洞外插香拜神,老师于台上"受"之。出身皇甫川,曾居于无量祖师洞中的王建章老师戏称"修仙"。
李耀锋老师回忆说,教师院落小门右拐,有宽度不足二尺泥路,通向院外神洞。路外悬崖,下为村人屋舍。他曾居最外神洞,因体弱胆小,每遇雨雪,总是两股战战,不敢大步前行。
小寨公社同时于佘家沟、戴家桥设立初中奌,1973年在关帝庙村设立初级中学。各初中奌和社中招收学生范围如下:
百神洞初中奌:大寨村、大寨湾村、百神洞村、核桃树村、尤风岭村、黑崖沟村、十回场村、龙凤坡村等村学生。
余家沟初中奌:招收东片区上部岱峪河学生,包括上岱峪、下岱峪,口子村、滩子村、余家沟村等。
代家桥中学:招收代家桥村以上,含代家桥、牛心峪、上湖滩、下湖滩西片区四个村子学生。
社中:管辖西片区的西坡村和东片区小寨村以下的所有村子,有小寨、关庙村、胡家村、上老虎沟、上董家岭村等。
一九八二年秋季,余家沟初中奌学生并入百神洞学校,因校舍不足,小学移出。
一九八三年再并校,因白神洞学校校舍很少,没有食宿条件。余家沟和滩子村学生并入白神洞学校。其他村子的学生全合并入社中。
如今,小寨镇只留下了镇初级中学,百神洞村只剩下了小学。
百神洞学校,完整经历了从民国完小到共和国初中奌再恢复完小的过程。
第三个代表奌,是皇甫三川首先设立初中和高中的焦岱街。
1944年,焦岱街亦成立完小,因原校址位于汉代鼎湖延寿宫遗址附近,名为鼎湖小学。焦岱川下川、洋峪川、牛心峪、老虎沟、陶峪河、汤峪川东片的学生皆就读于此。该学校由魏恭筹办,并担任第一任校长。以后鼎湖小学历经三次校址变迁,于2017年9月迁入现址。
1956年,蓝田县在焦岱街东头设焦岱中学,属县办全日制初中,称县立蓝田第二初中。这是皇甫三川第一个初中。学校风景秀丽,环境优雅,为蓝田县著名的花园学校。
大门外道路两旁柳枝垂地,门内正对竹丛,茂密修长。竹林四角,有四个花园,由浓密的冬青树围着,恰似绿色城墙。花园内奇珍异木,有木瓜树,绒线花树,还有牡丹、芍药,等等,绿意葱翠,花团锦簇。行人进门,便有深刻印象。
校园分为五个区域:中心区,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学生宿舍),体育区。
正对校门,为中心区。花园后是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学校会议室、党委、团委办公室和广播站。再往后,逐次上坡,有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直至校园西端的农技实验基地。
两边是两条浓密的林荫道。两侧各有四栋青砖布瓦红房檐的房子,西为教学区,东为教师办公区。办公室后面,是学生大食堂和老师小食堂。
沿办林荫道再往里走,校园南端的土坡上,北侧是男生宿舍,东侧为女生宿舍。为大通铺。
操场在校区东。操场四周,房子门前,都有梧桐遮阳。
整个学校布布局合理,古朴美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属于不可多得的建筑群。
首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是中共蓝田县早期地下党员、曾担任过蓝田特支书记的教育家林之屏;副校长是留日学生赵岑鸾;教育主任是鹿原吴家庄吴存德。他们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周围汇聚了一大批名师,语文有王德顺、杨文杰、马志良等;数学有李恩荣、尚文珠、李大岐等;俄语有杨俊涛、袁国瑞、许怀志;政治有张振华、吴存德(教育主任);历史有潘纪乾、李一静;地理有赵岑鸾(留日学生,教务副校长);物理有王友厚;化学有王一贤(兴平人);生物有李彦俊、张纪军;体育有房通喜;音乐、美术有李应龙;共青团总支书记马耀先。这些名师,有的后来担任了教育局领导,有的担任了高中领导,大多数调往县城,成了高中教学骨干。林之屏在焦岱中学期间,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生机勃勃。
1966年,学校因应当时形势需要,更名为代代红中学。
1971年,初中下放大队办、几个大队联办,焦岱中学与全县其它县办初中一样,晋升为高中,定名为焦岱中学并沿用至今。而在焦岱街西头,另行设立初级中学。
李大岐任校长,王友厚任教育主任,张宏发任政教主任期间,焦岱中学实施大改造,扩建学校体育操埸,学校各幢教室宿舍道路铺设青砖,并在所有教室前修建绿化带,种植各种花草树木。
1975年史家寨高中成立以前,焦岱中学是皇甫三川唯一的高中,曾为皇甫三川四个乡镇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各行各业,都有焦岱中学毕业生的身影。有电工、教师、医生、书法家、军人、机械师、农艺师、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国家干部,等等。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学府的,许多人都是当年焦岱中学的毕业生,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1975年开始,焦岱中学改高中两年制文化基础教育为两年制高中文化基础教育、附加技能培训教学模式。高中班级分为农技班、机电班、财会班、卫生班、文艺一班、文艺二班。其教学课程,遵循一贯的高中文化基础教材不变,附加各专业技能辅导培训。
1977年高考恢复,焦岱中学76级应届生高考升学率为零,低于后起的史家寨高中。
1982年后,史家寨高中被撤销,骨干老师调入焦岱中学。耿长寿任校长时期,张计堂任教育主任,即从史家寨中学调入。焦岱中学又成为皇甫三川唯一的高中。
由于中考后分批录生,焦岱中学属于二批录生,生源大受影响。据后来从史家寨初中调入高中的肖养善老师说,焦岱中学的体育教学师资强大,集中体育特长生进行集训,为中学高考入学率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张永强任校长期间,田家炳中学与焦岱中学成立了“名校+”教育联合体,师资共享,以强带弱。
我同焦岱中学还有些渊源。1985中考初试,是在焦岱中学进行的,可以说焦岱中学是我的发祥之地。我的初中同学曾在中学上学,前去拜访,也睡过坡上的老旧的大通铺。后来我在史家寨中学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也曾在焦岱中学任教。
希望焦岱中学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