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黄伯阳洞”
宋永信
12月28日,2024年最后一个周末,本年度户外的收官之日。
说好了队长带领众驴一起总结,可意外让队长无法前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李”,立马主动担负起“队长”职责,迅速规划线路,在群里告示:2024年最后一爬,12月28日周六兴隆山环线。天坑探险,观沧海桑田,享坐井观天。8公里环绕,500米起伏。七点出发。但想不到直到周五晚,接龙者仅仅5人。
晚上8点,突接“帽檐”大哥信息:信义庄好,看你们周六五人出行,可否来“黄伯阳洞”一探?这是泰山最古老的人文遗迹,属战国时期,比极頂无字碑和岱庙李斯碑都要古老;但不管百姓还是驴界,实地进入者凤毛麟角。 去泰山“收官”早有此意,何况还能探访如此神秘之地。去,坚决去。
户外驴行,很多时候往往计划不如变化,有时甚至已经在路上了,也会发生行程的改变。记得2023年7月22日,本来计划去莱芜“小三峡”,但上车后忽然想到,泰山刚刚雨后,彩石溪一定很美,那百合也应该在盛花期,随毅然驱车直奔“彩石溪”。结果,奔腾的溪水,妩媚妖娆的百合,让众驴过足了眼瘾,开心地不行不行的。
户外,变是绝对的,不便是相对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参予的驴友,能够更加地开心快乐。
“老李”驾车,沿济泰高速一路狂奔,泰北下高速,过“梨杭村、进宫沟、 窗户峪”,不到8点即达约定集合地点“老虎窝”,远远看见“帽檐”大哥等,早已在路边等候。
下车后,意外惊喜,想不到一同“箭扣”的“玉芝大姐、田教授”,今天也一起探密。一番寒暄,几许激动,众驴即在“帽檐”大哥的带领下起步前行。
深沟峡谷,寒风冽冽,零下八度的气温,挡不住众驴探密的热情。没走几步,众驴即抛给“帽檐”大哥一堆的问题。“帽檐”大哥笑容满面,边走边讲,娓娓道来。先是指着眼前的小村说:这个小村,地图上标的是“老虎窝”,但村民却从来不称“老虎窝”,多年了,一直习惯称作“焦家庄” 。现在村里大约还有二十几户人家,据说这里还是山东“焦”姓的一大发源地。哈哈,如此这般,这是地图错了,还是村民错了?俺到底该听谁的?驴行以来,这样的事情时常遇到,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那面的山是“鹿町山” ,那个地方叫“仙缘台”。好仙气的地名啊,看来“黄伯阳”隐居于此,应该不虚。
“黄伯阳”何许人也?据《六部春秋》记载:鬼谷子师兄弟七人,大师兄鬼谷子王禅,二师兄王敖,三师兄黄伯阳,四师兄黄叔阳,五师兄萧古达,六师兄刘占雄,小师弟赤脚大仙毛遂。黄伯阳属齐地方士,所传为齐学。《元刊全相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卷下,言黄伯杨(阳)为战国时隐士,燕将乐毅之师,乐毅攻齐,搬请伯杨(阳)下山,布迷瑰阵以困齐将孙膑。后膑师鬼谷子出山,大破其阵。清宫廷大戏有《黄伯杨(阳)大摆迷魂阵》即演此故事。
“帽檐”大哥说:黄伯阳其人,史书多无记载,有人云:乃民间文学中虚构之神异人物。但不管怎样,这《泰山道里记》、《岱史》、《岱览》却均有“黄伯阳洞”的记载。《泰山道里记》:“东三里为龙门山,沟水东南流,东北五里为鹿町山,有黄伯阳洞。《岱史》云,战国时黄伯阳修隐处也。”《岱览》云:东北,为鹿町山,距龙门山五里,山腰有平旷地,为町瞳鹿场。山阳一洞,传战国时期黄伯阳隐居,故名。
说话间,众驴行到一处台地,“帽檐”大哥指着左面一处不起眼的地方说:上去看看吧,那里就是传说中两千多年的“黄伯阳洞”。
撑着登山杖几步爬上,那有什么洞啊?“帽檐”大哥说:你再看看。再看也是一个石堆!无门无口的,连个石屋也算不上啊!
如此不堪的一个石堆,难道就是一直心心念念的“黄伯阳洞”?若是,真是令人太失望、太失望了!回头望向“帽檐”大哥,大哥笑而不答,无疑这就是肯定的答复。
这所谓的洞,其实就是用一堆石块插起的石屋。“帽檐”大哥说:说洞也好,说石屋也罢,这洞以前是有门的,约两米多高,里面能容纳2-3人。看到那块“过梁石”了吗?那其实是洞的门楣,只是泥沙淤堵,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洞顶部分罢了。
站在洞前转来转去,瞅前瞅后,俺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黄伯阳洞”,怎么也不相信“黄伯阳”会在此隐居修行,对“黄伯阳”是否真有此人,也越来越怀疑了。

看景不如听景,户外驴行,有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这两年户外,最大的收获,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让内心宁静祥和。
撩一眼洞旁堤堰下所谓的“碾盘”,迅速调整心态,紧跟“帽檐”大哥,大步向前。“帽檐”大哥说:“老虎窝”与“黄伯阳洞”密切相连,真正的“老虎窝”地势险要,很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去过,探密“黄伯阳洞”,不探访“老虎窝”是说不过去的。


沿着沟底小路上行,路边一块块花纹奇特的泰山石,令人目不暇接,众驴纷纷调侃,背一块回,给队长放院子里。一座漂亮规整的石房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驴纷纷赞叹匠人的技艺,“花婆婆、洋洋、叶子”三位美驴,更是上墙爬屋,一展美丽的英姿。转过一个弯,忽听“洋洋”大声喊叫:快看,金色的树。循声望去,只见对面山坡上,光秃秃两棵黑色的大树后面,果有一棵树叶金黄的大树。户外就是这样,只要你有心,不经意间,总会发现美妙动人的风景。
沿着沟底小路缓缓上行,路旁不时出现粗壮高大的栗子树、柿子树。这栗子树不好说,可这柿子树上怎么一个柿子也没有,太不符合常理了!疑惑之际,忽然前面传来 “吃冰激凌柿子了”的喊声。遇美味,岂有不吃之理。只见“田教授”不知从那弄来一根杆子,正站在一块巨石上,高高举起,有节奏地击打着路边一树柿子,那“啪啪”的声响令俺心花怒放,可吃到心仪的冻柿子了。来到树下,“花婆婆”正将捡拾的柿子,摆放在石头上,供众驴品尝,俺从草丛中捡一个,撕掉鸟吃的部分,立马送入口中。冻的邦硬邦硬的柿子,咬一口糯糯的冰凉甘甜,恰如吃冰激凌一般,美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吃罢两个还不过瘾,又担心太凉胃受不了,只好悄悄取两个放入口袋,告诫自己忍着点,过一会再吃。

起步前行,刚走几步,就听“帽檐”大哥在前喊:过来尝尝这软枣吧,味道不错!哈哈,今天这是怎么了?咋会有这么多美味。近到树前 ,只见“叶子、洋洋”正在树旁大快朵颐,俺与“花婆婆”毫不迟疑,迅速加入了抢吃的行列。拽一支过来,一把撸下几颗,迫不及待送入口中,软软的、甜甜的、涩涩的,别有一番风味,让俺不由自主想起,儿时躺在炕上听《大刀记》,吃晒的干硬干硬软枣的情景;想起了雪后随父辈在软枣树下打鸟的经历……。见树上还有太多的软枣,众驴大多已经前行,俺赶紧连拽带撸,不停地将软枣装入口袋,直到心满意足,方才移步追赶队伍。

驴行遭遇美味,实在是件快乐的事情,印象最深地莫过于泰山的野生猕猴桃,以及麦穰垛的冰柿子了,每每想起都口水直流。
回望一眼巍巍泰山主峰,与引路前行的“焦家庄”焦主任依依惜别,众驴按照焦主任指出的方向,大踏步向“老虎窝”奔去。
“老虎窝”的确是个极少有人来过的地方,有“泰山通”之称的“帽檐”大哥也仅仅来过一次。顺着山沟上行,很快就无路前行了,走在前面的“老李”无奈被迫折回。“帽檐”大哥说:我们必须上到山脊,沿着山脊上行才能到达“老虎窝”。观察来,观察去,似乎从左面斜上山脊比较靠谱,“田教授、老李”迅即开路前行。这路看起来可行,真正踏入方知困难重重。先是要忍受着刺痛,穿过一片乱石嶙峋,荆棘密布的坡地,随之就是要弯腰钻过一棵又一棵的枯树。这不停地弯腰爬行,几乎让俺崩溃。刚刚直起腰,还未舒展开来,马上又是一段近乎八十多的陡坡。这陡坡完全没有路,完全是靠感觉在荒草、乱石间跋涉。踏上山脊的那刻,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顺着山脊上行,林木疏朗,荒草蔓蔓,松软舒适;阳光把树林分割成明暗两半,就像阴阳太极一般,在追逐阳光上行的过程中,就像是在努力实现着阴阳的调合,神秘、浪漫、快乐,信心满满。走进阳光,一定就是“老虎窝”。

山脊上脚踏枯树干拍张照,抒发一下征服的豪迈;乱石杂草中小憩片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摘一下衣服上粘连的“瞎老婆针”,众驴继续向“老虎窝”挺进。

继续上行,迎面几块巨石挡住了前行的方向,向右还是向左,“帽檐“大哥有些犹豫不决。“帽檐”大哥说:这“老虎窝”就在附近,不在左边,就在右边。透过树林,俺发现左边一片俊俏的山崖,那崖壁上模模糊糊似还有个洞,我想,那应该就是“老虎窝”吧!随建议众驴向左上行。谁知就是这一建议,让众驴完美错过了“老虎窝”。

事实证明,户外,在路线和方向问题上,靠经验或主观判断是绝对不行的,科技支撑愈来愈显得无比重要。
沿着左边石壁上行,山峦狂野,岩石狰狞,一块巨石下,真的发现了一个野兽的洞穴,“田教授”开玩笑地说:这就是“老虎窝”吧。“帽檐”大哥笑笑说:你看这洞,也就住个狗獾啥的,老虎能住吗?

继续上行,突然发现,目测还有几十米的距离就是林场防火道了。那要去的“老虎窝”在哪啊!
“帽檐”大哥说:也许我们方向错了,先上“防火道”再说。上防火道的路根本没有,坡度近八十度的陡坡,只能迂回前进,众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帽檐”大哥上去了,“田教授”上去了,“老李”上去了……。见“花婆婆、洋洋”还在一步步艰难爬行,老李迅速放下自制安全绳,二人抓着安全绳,似攀岩般,很快稳稳上到了“防火道”。
上来“防火道”,“田教授、玉芝大姐”二人沿路向西,见一村民立即询问,“老虎窝”在哪?村民说:“老虎窝”不是指某个具体位置,这一带都叫“老虎窝”。若照村民的说法,那我们今天应该实实在在地抵达了“老虎窝”。“帽檐”大哥说:不对,“老虎窝”应该在刚才右边的悬崖下,并立即打电话找焦主任确认。随后即带众驴沿路向东行走,大约二十几米后,指着下面一乱石嶙峋的位置说:“老虎窝”就在那。然后征询众驴意见,是否下去一探。看下行道路十分险峻,考虑到已经到了“老虎窝”上面,去不去“老虎窝”意义不大,俺建议不再下探。看众驴也无疑义,“帽檐”大哥也不坚持,随带众驴沿路西去,怅然下行。
沿“防火道”西行,视野广阔,眺泰山诸峰,望黄巢水库,麦穰垛山,众驴游目骋怀,好不自在。路边纹理奇特、图案优美的泰山石接踵而至,令几位美驴流连忘返,纷纷摆出各种英姿合影留念。
从防火检查站,东山梁密林中一路下行,脚下荒草中竟见许多的绿意,真应了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文。想想这世上何事不是“否极泰来”!
穿过一片高高的栎树林,经过一个满是厚冰的小水库,10.50分,众驴顺达山谷中一处平坦之地。望着眼前的地势场景,脑子里突然想起了明萧协中那首有名的《黄伯阳洞》诗: 古洞烟霞迥,高人嗜隐偏。
厌时矜舌辨,独此契元诠。
黄鹤宁同姓,苍崖共纪年。
悠悠行路者,肯为憩吟鞭。
这诗里的描述与此好神似啊!我突然想:假若黄伯阳真有此人,假若黄伯阳真在泰山隐居,那真正的“黄伯阳洞”最可能的地方一定在此。
继续下行,观“孙思邈”石像,品“神泉”,眺“望岱门”,玩味溪水中的冰瀑,悠悠漫步,波澜不惊,11.30分,众驴早早踏上了返济的归程。
户外,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没有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其实更多的则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轻轻松松。莫在乎你走了多少路,莫在意你爬了多少座山,重要的是要一直走下去,一直让这份轻松快乐永远的继续下去。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