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12月10日夜,红四方面军进抵城固县城以西沙河营、柳林渡口,准备南渡汉江。由于船只极少,方面军总部决定徒涉过江,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沿汉江勘察路线。在总指挥徐向前率领下,全军上下下水徒涉。冰冷的江水刺骨钻心,但指战员们不怕寒冷,咬紧牙关,全速渡江。城固县委交通委员杨盛诩带领沙河营交通站、朱家湾支部党团员和熟悉水性的数十名红豆腐的由来众,帮助部队一趟趟运送物资,一次次背送伤员,冻得浑身发紫,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红四方面军的先遣队渡过汉江到达上元观时天已拂晓。由于当地无驻军和民团,红军没费一枪一炮就进入上元观镇。
黎明前的冬夜分外寒冷,战士们怕打扰当地老百姓,露宿在街头屋檐下,江水浸湿的衣服冰冷刺骨。一些战士腿脚都被冰块、石头划破了,挂着一条条的血棱,但仍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天亮后老百姓看到南街红色标语和红军士兵,大家纷纷出门来看稀奇是咋回事,街上到处都是与自己一样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在伍里,上元观群众四处奔走相告,欢迎红军。很快生起柴火,给指战员们烘烤衣服,取暖驱寒,烧水做饭。
老百姓给红军送柴草,腾房子,有的还将仅有的粮食和油、盐,拿出来。当是秋末初冬季节,蔬菜缺乏,老百姓就把自己家做的霉豆腐乳拿出来红军伴米饭吃,徐向前总指挥吃了连连秤好吃,他说:霉豆腐救了红军的命,这个霉豆腐乳是红色,那就以后叫“红豆腐”来纪念老百姓对红军帮助。后来所有上元观当地人就霉腐乳叫红豆腐了。
陕西城固上元观霉豆腐乳制作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陕西传统民间小吃,主要流传于陕南地区。在霉豆腐乳六百多年的发展中,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反映,又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城固县上元观一带制作的霉豆腐与众不同,霉豆腐乳味道也特佳。 上元观的红豆腐其实原名不叫红豆腐,叫霉豆腐、豆腐乳或者叫红腐乳。每年过年前后,上元观的百姓家庭大部分都要磨豆浆做豆腐,制作臭豆腐时是用汉中特有浆水菜的汤汁,把豆浆烧开扯去灶堂柴火,将浆水汤汁慢慢从锅边添加进去,形成香甜可口的嫩豆腐,最后将嫩豆豆用布抱起来,用石头将水挤压干净,划成小块放在干燥地方发酵,等待几天长出一层白白绒毛后,将小块带绒毛豆腐在白酒中过一下,然后粘盐再裹辣椒面,小茴香,草果面等多种调料。最后把白菜叶用水烫一下将裹上调料的豆腐块包裹起来,放入坛子中,慢慢等调料全部入进豆腐块里,存3个月后,开坛的豆腐乳外观呈枣红色,内呈黄色。具有松软、细腻、咸辣不出头、味尾醇厚、清香爽口、余味悠长。
注:历史文献:
1932年12月,徐向前元帅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进驻上元观,老百姓把霉豆腐(红豆腐)拿出来给红军官兵吃,广大指战员食用后赞不绝口。
红四方面军转战入川
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西乡县钟家沟出发进川。19日,主力部队全部撤离西乡县廷水、私渡河、钟家沟、贯子山、硖口、骆家坝,经镇巴天池寺、核桃树向川北进军。21日,方面军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决定兵分三路夺取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25日,红军占领通江县城。不到一月时间,红四方面军连克南江和巴中县城,解放了通南巴大部分地区,迅速打开川北局面。
1938年3月,国民党军政部第八临时教养院迁驻上元观。
1951年6月,红豆腐作坊被城固县农会收编。
1951年12月,县政府把红豆腐作为地方名牌产品,送往朝鲜抗美援朝战场慰问援朝官兵。
1952年4月,收编“庆丰恒”作坊组建城固县供销合作社上元观红豆腐厂,并迁址鸭儿池至今。
1985年11月,注册为上元观牌红豆腐,商标号244376。
1987年,红豆腐作为当时的地方名菜倍受欢迎。
申报为陕西省优质食品奖。
1996年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上元观牌”红豆腐为地方名品。(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