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花开04
龙莆尧
龙船这个负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的物态能保留到现在,当然是代代传承的结果。在我看来,世间一切有生命力之文化传承,都是在文人和百姓之间双线进行的,唯有这样,才能传得久远,承得稳实与精彩。只不过作为社会精英的文化人传承的是社会上层需要的式样,而百姓传承的则多是民间生活的花絮。在这过程中,文人的传承虽然清冷,但却是越来越精巧和严谨,而百姓的传承却会在不同的地域里,于随和与热闹中花样百出,时不时会根椐各自的需要另外生出一些枝节来。
诚然,民间的传承并不都是俗不可耐,我觉得,凡是在中国能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在中国站得住脚的传统道德里找到依凭。龙船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从始到终、从里到外,龙船文化都闪烁着“仁义礼智信”的星点光辉,这其中,又以“礼”最为耀眼。
龙船文化中那些以“礼”为核心的风俗,我就时常得以耳濡目染。记得有次端午节前夕,我到一个村委会访问,短短的一个下午,村委会主任便离座多次去接友好村送来的、邀请本村龙船去该村“趁景”的请柬,接柬之后,村主任都忘不了送给来人一封回柬。我把来柬和回柬都浏览了一遍,只见来柬写着:
寅具茶点奉 敬邀 贵村飞龙莅临敝境增光 共度端阳佳节 恭候早临 ××村同仁鞠躬。
回柬则简单:
谢 敬领 ××村同仁鞠躬。
请柬和回柬虽是格式化了的,但均是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体工整端庄,一字一句都透发出浓浓的、饱含温良恭俭让的古韵。村主任介绍说,回柬可交送请柬的人带回,但请柬不管对象多远,都是必须要面呈的,这规矩千百年来从未变过,那怕当今早就已有了电话和微信吧。
我曾随某村的龙船到其友好村“探亲”,龙船离该村还有好一段路程,便已听到从那边传来如雷的爆竹声,我明白,那是欢迎的礼炮。及至我们的龙船划到村前,刚在拥挤雀跃的村民观睹下划了几个来回,该村的主事人便取下头上的草帽向我们挥动,示意我们靠岸休息,去享受他们早已准备好的茶点。为了在友好村村民面前多作表演,龙船跳龙头的人怎么也不肯指挥龙船靠岸,船中的锣鼓声、桡手的呐减声这时反而越发响亮,惹得岸边的观众也齐齐呐喊起来。主事人见状,连忙把手中的草帽一丢,“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游向龙船,硬是把龙船逼停并引到岸边……临离开时,龙船在观众面前来了个三进三退,这期间,跳龙头的人一直用双手向岸边的观众行拱手礼,答谢之外,表尽了依依不舍的离情,这时,欢送的鞭炮又适时地响了起来。
从“起龙”、“采青”到“划龙”、“赛龙”,直到“藏龙”,龙船文化中的“礼”,可谓渗入到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其中,有参拜、有祈祷、有禁忌、有恭请、有答谢、有祝贺、有互让……这些见诸于仪式和动作的“礼”,和谐着人与崇拜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整个过程就像是一部演绎彬彬礼仪的大剧。
龙莆尧简介:龙莆尧,海南文昌人,1948年出生于广州,曾下乡当过8年知青,回城后曾在工厂、区文联、区政协工作,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小说集《水龙吟》、《龙莆尧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梅花魂》;随笔集《千年黄埔》、《黄埔沧桑》、《话说长洲》、《话说漳澎》、《水乡漳澎》;戏剧集《天边月》;报告文学集《黄埔人》;人物传记《誓不低头》11种,另有一批粤剧、粤曲、歌词在舞台演出或制成音像作品传播。有多个作品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