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读长城(外一首)
精华热点
读长城(外一首)
张克明
卸去盔甲
修炼成巍峨的图腾
两千多年时光装订成的一部厚书
装满解读不完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攻与防,人类演绎的战争
大小城池若雨后之笋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博弈
一个叫长城的事物应运而生
德国长城550公里
朝鲜长城370公里
伊朗长城200公里
英国长城117公里
印度长城70公里
远早于这些小制作的中国万里长城
足以惊翻世界的目光,国人写在脸上的自豪
无疑是意志,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能否能从书中读出自问的反思和自省的警示
似乎更加重要
"伟大的长城,可诅咒的长城"
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
鲁迅犀利的目光透视出历史的另一面
春秋战国,高墙如林
号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则用苍生的尸骨
筑起一道横贯东西的院墙
将华夏大地掰成两半,画地为牢
缩水的国界,漏掉江山的广袤
长城的阴影,孟姜女的哭声
大秦不能承受之重,注定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高筑墙的巨大惯性,绑架着理性认知
历代中原王朝争相添砖加瓦,复制壮观
在鼻头底下的地平线,经营安全感
战争靠实力,高墙只能权作盾牌
马蹄浩荡,哪有固若金汤
扩建长城规模最大的明朝
英宗皇帝成了瓦剌部落的俘虏
破关而入的大清,竟然也造起叫做柳条边的长城来
瞬息的辉煌,一头扎进闭关锁国的棺椁
高墙挡住八面来风,挡不住牧人的马蹄
更别说洋人的炮舰
一场造墙运动,持续两千多年
历史的花名册里,躺着无数窒息的旧年号
造长城,是无奈之举
真正强大,谁不服揍谁
何须一根筋跟墙较劲
问题是,无休止的造墙能造出强大来吗
长城是伟大的文化遗产,自当呵护
可诅咒的是造墙的思想壁垒
这正是鲁迅的深意,一个智者的大智大慧
那首同样振聋发聩的歌,道出同样的真理:
强大之道是破壁(让思想冲破牢笼)
有一道奔跑的长城,分外亮眼
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划出的国境线,在视野之外的遥远
33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有足够含金量的自豪感
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元朝)一朝覆亡,这是后话
唯一一个不修长城的王朝
被惯性推进另一座围城
读史记
刘邦晋升为龙种
开启一条荒诞的先河
历代帝王如法炮制
都堂而皇之自命真龙天子
不能排除,让树荫下那打盹的女子受孕的
就是流氓地痞无赖叫花子
绝非什末子虚乌有的龙
其实这并不妨碍刘邦当皇帝
包装作践自己,反倒弄巧成拙
龙者,蛇也
人与蛇的生殖壁垒一旦拆除
后果严重
龙子龙孙们都会退化为爬行动物
人就是人,装神弄鬼会很尴尬
斩蛇起义,竟然拿亲爹的人头垫背祭旗
布老虎,狼,爬行动物等等
自然都可作镇宅的宠物
司马迁无疑帮了皇帝佬儿们的大忙
也把他们弄成笑柄
毕竟是铁笔御史
笔下发出这样的喊声:
“将相宁有种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