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一家亲
赵正荣
2011 年 12 月 30 日,我拉着行李箱,满心憧憬地踏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十余天后,当我从欧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再度归来,踏上巴蜀大地的瞬间,惊艳之感扑面而来。蓉城的宽窄巷子,古意悠然,红灯笼在微风中轻摇;武侯祠的青瓦,默默承载着历史的深沉。火锅的香气四溢飘散,川菜的热辣瞬间点燃味蕾,暖彻心房,成都自此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独有的痕迹。
岁月匆匆,十余载转瞬即逝。今晨六点五十七分,我裹挟在人潮里,踏入高铁站,G8586 次列车如离弦之箭驶向成都。车窗外,晨光初露,田野、山峦、城镇飞速后退,宛如旧时光被按下快退键。随着成都的临近,心底那股熟悉之感愈发浓烈,好似即将奔赴一场与老友阔别已久的相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构建,宛如一条强韧的纽带,让川渝两地越走越近。这两座城,同源于巴山蜀水,文化同根、血脉相连,地缘亲近,民俗相通,从古至今便紧密相依。往昔,虽有行政区域之分,然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的深情从未更改。恰似“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川渝共享一江碧水,同望一片苍穹,彼此交流融合从未停歇。
成都,仿若温婉灵秀的大家闺秀,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古旧的茶馆内,竹椅木桌摆放整齐,老茶客悠闲落座,一杯盖碗茶,热气腾腾,茶香悠悠,仿若能品尽尘世百味。街头巷尾,噼里啪啦的麻将声奏响市井烟火之歌。糖油果子色泽诱人,甜润爽口;龙抄手个大馅满,汤汁浓郁鲜美。诗意流淌在杜甫草堂的每一寸草木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韵与城景完美交融,润泽着城市的灵魂。
重庆则宛如豪爽不羁的江湖侠客,热情奔放。山城步道,曲折蜿蜒,爬坡上坎间,黄桷树扎根石缝,绿意盎然。火锅堪称重庆的金字招牌,九宫格红油锅底,辣椒、花椒欢快翻滚,毛肚遵循“七上八下”的口诀,鸭肠爽脆弹牙,一口下去,舌尖仿若在热辣中起舞,非得热汗淋漓才够尽兴。洪崖洞层层叠叠,灯火璀璨,仿若梦幻绮丽的巴渝画卷,江面上游船穿梭,霓虹倒映,尽显重庆独有的赛博朋克风情。
川渝方言,是两地同根同源的生动注脚。“耍朋友”“雄起”“巴适得板”,这般俏皮乡音,无论在成都的宽窄巷子,还是重庆的解放碑,脱口而出的瞬间,亲切感便如暖流袭来。艺术领域更是不分彼此,川剧变脸、喷火绝技在两地舞台大放异彩,演员们粉墨登场,脸谱瞬间变幻,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尽显川渝共同的文化自豪。
两地美食,相互交融渗透。重庆小面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细面劲道十足,调料麻辣鲜香,引得食客清晨便在店前守候,排起长龙;成都串串香同样在重庆站稳脚跟,冷锅、热锅各具千秋,食客自在穿梭选串,烫煮后大快朵颐。担担面与重庆豌杂面亦是近亲,做法略有差异,却都能慰藉两地人的辘辘饥肠。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川渝两地携手共进。产业协同创新,成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与重庆的汽车制造、装备工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人才交流频繁,高校学子往来两地实习就业,科研团队联合攻坚,破解难题。交通网络持续加密,成渝高铁让双城宛如一城,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物流畅行无阻,为经济腾飞插上双翼。
自然风光,亦是两地共同的宝藏。青城山清幽静谧,峨眉山秀丽多姿,引得重庆人纷纷前来避暑乘凉、虔诚祈愿;武隆天坑鬼斧神工,三峡壮美雄浑,让成都人接踵而至,惊叹自然造化。旅游合作日益紧密,线路巧妙串联,游客往来不断,共赏巴山蜀水的绝美风光。
夜幕低垂,成都的九眼桥酒吧街灯光迷离,歌手浅吟低唱,人们沉醉于音乐与美酒;重庆的南滨路同样热闹非凡,江风徐徐,火锅店内人声鼎沸。这双城的夜,各具魅力,却又仿若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共同奏响巴山蜀水的夜曲。
回首过往十余年,从空中航线到高铁轨道,我频繁往返于川渝之间,亲眼见证两地的变迁与亲昵。这份亲,源自文化的一脉相承,美食的唇齿相依,经济的携手奋进,情感的交融无间。川渝,本就一家,未来岁月,必将携手共绘华章,向着辉煌大步迈进。列车缓缓停靠成都东站,我怀揣眷恋与期待,再次踏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深知一场全新的川渝故事,已然拉开序幕……
编者注:
赵正荣,重庆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12月入伍,空降兵128团7连战士(当时我任7连指导员)。后调空降兵15军政治部,参与黄继光纪念馆建馆工作。转业重庆市工作后,历任教师、记者、报社总编辑、社长、区旅游局长、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区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区教委书记、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机关党委书记、区纪委书记、一级巡视员等。赵正荣好学深思,文武兼备,异常勤奋。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七千多篇。七次立功,多次受到中央宣传部和重庆市委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