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61)——见猎以喜(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宋·周敦颐《周子遗事》载:“(明道先生)又曰:‘吾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而自谓已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初矣!’ 后十二年,暮归,在田间见猎者,不觉有喜心。因见果知未也。”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桂阳和南昌县令,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等,均有治绩。周氏一生大部分时间讲学,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称为“濂学”。重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有《周濂溪集》。他的《爱莲说》世人皆知,琅琅上口。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出身于仕宦世家,书香门第。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北宋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于二十五岁中进士,初任地方官,颇有政绩。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他俩经常讲学,共同被称为“二程”,他们的学说在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被后来的朱熹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程朱学派”。
程颢年少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打猎是当时宋朝高端文人圈子里的必修科,是娱乐、社交界的“高尔夫”。苏轼有词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程颢程颐两兄弟求学于周敦颐。但是程颢的性情与其他学生截然不同,有:山林之志、仙风道骨、胸怀洒脱、泛滥于诸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集中心思研学,学问越来越深,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出去打猎了,为此,他曾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这句话被老师周敦颐听到了,不以为然,就专门跑去对程颢说:“你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程颢对老师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敦颐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天傍晚,程颢外出归来,路过一片田野时,见到野地里有人前后呼喊着、追逐着。程颢一看,有人在这里打猎!程颢顿时回想起了年轻时打猎的乐趣,心里一阵冲动,感觉手也痒了起来。但他回忆起周敦颐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回家去了。
后来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旧习难忘,也想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