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去摘取梦想的浆果
杜东平

甲辰冬月,大雪节气带来了浓浓寒意,而这个周末,北园大街华滨环联齐鲁厅内却如春花绽放般美好又温暖。来自省内外的一百多位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正在享受一场饕餮的文学盛宴—山东省写作学会和《万松浦》俱乐部会员写作大会暨表彰大会在这里如期举行。作为送给文学爱好者的福利,学会负责人特邀了四位嘉宾(周蓬桦、鲁冰、刘国胜、童童)在现场进行不同内容的文学讲座。周蓬桦老师是嘉宾之一。

周蓬桦老师是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散文诗、散文、小说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霜降夜》在刚刚发表不久,就被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采用,而且,当时周老师并不知道,高考完毕,教育部才告知了他这个好消息。
“能够有这样一个冬天让我们心有所属,就是幸福的事儿”,这是周老师讲座开场的第一句话,暖!
周老师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如何把生活变成散文》。他大体分了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文学的光照和治愈;二是如何把生活变成散文;三是:提升自己、修炼自己;四是互动。
我这是第二次聆听周老师讲座。第一次是在宝荷书苑,当时的感佩之情犹在心中,今又聆听,开心且更觉受益。
周老师的讲座很接地气。如果把前边鲁冰老师的童话创作讲座比喻为直上云端的缥缈音歌的话,那么周老师的散文创作讲座就是紧贴大地行走的华尔兹那美妙又踏实的足音。他敞开心扉,用朴实的语言,真诚实在、毫不讳忌地讲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写作者童年的影响,讲述了他热爱文学及创作的心路历程。
记得,周老师在散文《从森林到草原只差一条公路》中写到:“在我的中学时代,除了几个要好的文学好友外,我没能从成人世界里获得多少正面影响,更没有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指点迷津。在小县城,成人世界除了关心世俗层面的事物,注重拓展精神格局的人十分稀有,聪明的人们围绕着吃穿、赚钱、升迁、拉关系展开活动,绞尽脑汁。在整个少年时期,我像一株野蛮生长的植物,独自徜徉在护城河畔,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性情敏感而脆弱,为一点微小的事物而烦恼”。从这些文字可看出,他少年时代的大体情形。
因为家庭环境影响,他曾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由于父亲的暴烈性情,少年时代的他还曾有过两次刻骨铭心的出逃经历。幸好在此时期他早早地接触了普希金、托尔斯泰的作品,文学成了他未来的生命寄托,同时他也在孤独中喜欢上了电影。周老师说,爱上文学后,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广阔!文学像暗夜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也温暖了他忧伤彷徨的心。后来,他早早离家去了外省当兵,脆弱的心灵被文学慢慢治愈。1982年,他还不到16岁,就在1982年的第一期《绿风》杂志发表了处女作,与舒婷后来名扬天下的《神女峰》同刊。
周老师说:“童年约等于半生,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半生,甚至是一生”。这几句话直接戳中了我内心那结痂已久的痛点,引起共鸣。因为我的童年也是很不快乐的,导致我后来几十年经常处于压抑焦虑社恐的状态。没记得自己出来上学之前笑过,好像也不会笑,就连准考证上的照片都是噘着嘴,像个受气包。好在成年后,自己没有封闭自己,在经历过诸多波折和磨砺后,不断地文学阅读和完善自己,在歌曲及音乐的熏染下,逐渐走出大部分阴影,让自己能够真正开始直面生活、思考人生、审视自己的内心。虽然我所学专业是理工,几十年一直与硬邦邦的电气设备打交道,但心底始终是柔软的,也或是诗意的,也一直默默地钟爱着文学。文学带给我无限希望与憧憬,自此,我的心开始明媚起来。
记得周老师在作品中还写到:“如今,像一片缓缓飘落的树叶,在茂密的丛林中,当我独自游荡于清澈的月光下,在仰望星空的刹那间,热爱并宽宥了世间的一切。”我想这应该是周老师走出童年焦虑后的感悟和释怀,是心灵维度的提升,更是作家骨子里就有的一种善良和悲悯情怀。其实,有不少童年遭遇不快不幸的人一直困在童年造成的死循环内无法自拔。能走出来就不容易,因为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
多年后,在不断的写作和阅读中,他一次次突破“小我”,让自己克服掉了文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那些弱点:敏感、狭隘、攀比、酸腐、傲慢、设置假想敌、嫉妒、爱猜忌等。他把敏感和犀利的成分用在文字里,把生活的伤害变成文学,就像花朵,让自己先“破碎”,再重新绽放。把往事的废料酿成散文,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周老师讲到,他每天晚上都把不愉快的事情清零,做到身心通透,了无牵挂。让自己站在高山之巅,超越世俗,不精神内耗,和志向一致的朋友一起向前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太多的。周老师要求自己做能量在零度以上的开朗敞亮之人,做有大格局和心理强大的人。大格局体现在也可以接受坏消息,不排斥坏消息。坏消息来了也要保持平静,或者随它去吧。做好自己,不受负面情绪干扰。这是自我历练,更是灵魂提升。
“文学即是人学”,这一点在周老师作品及讲座中有充分体现。周老师在写《乌乡薄暮之书》时也写到“无论未来的写作如何发展变化,也要让眼睛紧紧盯住人物,而不是其他”。
周老师讲到,不要把过去的苦难总拿出来反刍,人得往前活,而不是相反,而且要快乐、有价值、有分量地活着。把过去的伤痕扔到太平洋去吧!文学是让你活得好,而不是让你偏执。不能做书呆子,不能死板地学和写。金庸说:人生就是要大闹一场,然后离去。周老师则认为:人生不光是大闹一场,而且还要留下声音,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周老师始终坚持沉浸式写作,坚持有难度的写作,持续思索、感悟、构思、积累。他在疫情期间写了五本书,2024年又签约五本。可见其毅力和自律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遇纵使万千,自身不动,仍无一个归你”。
周老师说,故乡是写作的富矿,但写故乡不能只是侠义的故乡,要写广义的,写人性。周老师从五岁开始和爷爷、二爷爷一起在果园里生活,那几年的经历,是烙印在他心里深深的故乡情结。他所写故乡的荒凉、贫穷、原始、落后及无法抹去的印记,让我时常感觉仿佛写的就是我的故乡,那景那情那人那物也时常让我想起在故乡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苦辣,还是酸甜。
周老师告诫写作者,要告别平面化惯性写作,要写出生命真相。即便写亲人,也不能只唱赞歌,要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真诚坦荡,不苟且。
周老师40岁之前大多写故乡,从2012年突破瓶颈期,开始行走,到东北雪山和森林中去,到茫茫草原去……在那些地方他找到了新的写作方向。行走、见识会让脑洞大开,让灵魂得到多维度的升级。
在认识周老师之前,我就读过他的散文,一读就觉得喜欢,陆陆续续读了不少。总是情不自禁被他文字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有的甚至反复阅读。
他的散文语言是明丽、怀旧的、通体散发朴素,但又是诗意的雅致的,有时又是跳动的、飞跃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文中有忧伤、有悲悯、有爱心、有幽默、有智慧、还有哲思……他的奇思妙想,文字里带泪的幽默,所展现的对生活、生命的深刻认知,常会让我陷入沉思或者瞬间有了豁然开朗的顿悟。
周老师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题材面丰富宽阔,有对故乡的缱绻回望,有对大自然的探索和热爱,有对人性的直面呈现和解析,有对弱小生灵发自心底的怜爱,且视角独特,时常令人眼前一亮或会心一笑。那些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微小事物,也会在他笔下熠熠生辉或者被寄予绵绵情愫。乌乡薄暮里的小木屋是荒芜的也是温暖的;白山的雪花是浩荡的也是充满灵气的;雨后的松塔上也会有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蓬勃的白桦树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但那像弃儿一般躺在树根下的一根根光滑透明的白桦木,同样是他眼中天然艺术品般的存在……他眷恋着大地,深情着万物。
周老师还分享了他的一组采风散文《走近冷湖》中的一篇。《走近冷湖》是他在2024年去青海采风后写就的佳作,在《光明日报》刊登后很快就被重磅网站—中国作家网、中纪委网站转发,足见其文学价值和热烈反响。
时短话长,讲座近尾声,周老师对大家也像是对自己说:“让文学的烛照来温暖我们的下半生吧”。喜欢着周老师的文字,更被他的坦诚和不矫饰的讲座感动着。愿自己也能在这条有文学烛照温暖的路上,沉静读写,笃行不怠,用文学去摘取梦想的浆果。
202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