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八十一)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无论物质文明多么重要,
民族文化精神都应是首位!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并非来自其雄厚的军事经济外交等“术数巧技”能力,而是来自于其民族文明的智慧积淀,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文明贯通者!各民族智慧之深浅由此可见。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征途中,落后于欧美西方世界仅仅是近二百年的事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历史来看,不是崛起而是恢复它本来的世界地位。雄天拂尘旭日华丰,大德天功天道晚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应很好的弘扬文明文化,这样,中华文明才代代承传而不中断,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他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法家文化并将中国的道家文化、兵家文化等留存下来。
中华文化在经历了秦朝的动荡以后,从西汉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两千年封建统治中的国家管理机构里,主管文化教育的礼部一直 排在中央各部的首位,因为各个朝代的帝王都明白,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民族灵魂必须饱满,民族文化必须灿烂,民族传统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必须发扬,因为这些才是我们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真正力量!中华民族灵魂是什么?在天曰道,在地曰德,在人曰仁!顺乎阴阳之道而成就以仁为基础辐射出礼义智信光芒的中庸文化!
匆匆往来中,历史冥冥荡荡地给出了人类不二的选择,精神性灵魂建设与有形性物质建设同等重要。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为这个特色社会带来最低的管理成本,以及最大的社会公共效益。文化是什么?就是“以文载道而化导天下”。在一个民风淳朴、道德厚重的社会环境里,大家谦虚礼让,回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县乡政权里,几个德高望重的文化官员带领十几名助手就能够将一个县打理得井井有条!何此也?文化道德的教导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
回首中国不同的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治国理念。上古时期曰“以道治国”,中古时期曰“以德配天”,下古时期曰“以礼安邦”。自从进入秦汉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由“以德配天”转而采取“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而今我们抛弃了传统而采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启蒙运动以来的的“法治”国策,没有道德基础的社会“法”之土壤就非常贫瘠。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老子曾对治国顺序作过概论,即先道后德及仁义礼五层。一,以道治国者,人循天地之道而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皆效法自然之律以天为本故人性纯真;二,“以德配天”者,德以配天而万民效法,民风淳实以人为本故人性朴实;三,以礼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民贵君轻”,大家规于范束于礼,以礼为本故人性谦和;四,“德主刑辅”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国家惩戒为补充,众民皆能安居乐业礼尚往来以仁为本故人性崇义;五,“依法治国”者,今暂称之为“法主德辅”,法治为主道德隐退,国之大小规范皆上升为法律,邦洲省市级政府皆可立法号布天下,一国法律多如牛毛,人们只知被法所束却不知束自何处?国以法为制而不能深德于人心,大众皆重权益轻义务,重法度轻道德,以经济为中心,故人性向“利”。
历史永远不会重复过去,然而人类历史规律所凸显的循环往复的轨迹却惊人的相似。朝代更新物是人非,天地循循春秋如故。遥观天下故政渐渐离去,新政又会在民族的脚步声中闪亮登场。政治与军事,经济与文化,道德与灵魂等等,如果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好似一个人的有形血肉躯体,而精神文化更像一个人的无形灵魂。一个民族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生存发展中,要以国家的形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手段让本民族求生存、谋发展,自伏羲氏起至今七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向我们清晰无误地昭明着什么,无论物质文明多么重要但是民族精神却是首位!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