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繁华落尽处的黍离之悲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扬州,这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璀璨明珠,曾绽放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华彩。往昔,“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千盏明灯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高楼之上,红袖轻舞,宾客往来如织,一片歌舞升平。“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才子佳人穿梭其间,诗酒唱和。街道两旁,商铺比肩接踵,行人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繁华热闹的气息。才子佳人穿梭其间,诗酒唱
和。那时候的扬州,是人间乐土,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温柔乡,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时光的车轮无情地驶过,南宋淳熙三年,当姜夔踏入这片土地,曾经的“春风十里”,如今唯有荠麦青青,在风中摇曳生姿,似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与今日的落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那繁茂的荠麦肆意生长,掩盖了曾经的车辙马迹,却遮不住岁月的沧桑与悲凉。姜夔望着这一片荠麦,心中满是苦涩与怅惘,曾经的繁华如梦幻泡影般消散,只留下这满目疮痍,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金兵的铁蹄如汹涌的恶浪,数次南侵,无情地踏碎了扬州的繁华。“自胡马窥江去后”,亭台楼阁在战火中轰然倒塌,雕梁画栋化为残垣断壁,曾经的欢声笑语被痛苦的呻吟所取代,繁荣昌盛瞬间灰飞烟灭。就连那废弃的池塘与古老的树木,仿佛也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带着深深的厌恶与恐惧,沉默地见证着这一切。这一刻,姜夔的心中满是震惊与哀伤。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失落,那是对美好消逝的痛心疾首。曾经心中的扬州,那个充满魅力与生机的城市,如今竟变得如此破败不堪,这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
黄昏来临,夕阳余晖洒在荒芜的城墙上,更添几分凄凉。清冷的号角声在空旷的城中回荡,宛如历史沉重的叹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一声声呜咽,穿透了寂静的空气,刺痛了姜夔的心。
站在这片废墟之上,姜夔的思绪飘向了那个风流俊逸的杜牧。杜牧当年在扬州留下了无数赞美之词,描绘出这座城的绝代风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倘若杜牧能穿越时空重回此地,面对眼前的残败凋零,繁华如过眼云烟,都已随着岁月的洪流消逝殆尽,只留下一片荒芜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
二十四桥依旧静卧在瘦西湖上,桥身承载着岁月的斑驳,见证着朝代的更迭。桥下的湖水悠悠流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泛起的层层涟漪,仿佛是历史的记忆在轻轻荡漾。遥想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明月高悬,玉人在桥上吹箫,那悠扬的乐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如今,玉人不见踪迹,箫声也已消散在风中,只剩下那轮冷月,孤独地悬挂在天际,洒下清冷的光辉,无言地凝视着这一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冷月、这水波、这寂静的桥,共同勾勒出一幅孤寂清冷的画面,美得让人心碎。
桥边的红芍药花,岁岁年年如期绽放,娇艳欲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无人问津的荒芜城中,它们独自盛开,独自凋零,那一抹艳丽的色彩,在废墟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凄美,却又透着无尽的凄凉。
姜夔对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慨。他意识到,时间的洪流是如此无情,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的事物,都可能在岁月的冲刷下消逝殆尽。他从扬州的兴衰中,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也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哀婉的悲歌,是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深情悼念,更是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喟叹。在繁华与衰败的强烈对比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以及那份深埋在心底的黍离之悲 。
作者 薛梦婷,教师,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表达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