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作者 张团结,朗诵 伊月儿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乡愁宛如一缕绵绵不绝的轻烟,袅袅升腾于心底深处。每当夜深人静,它便如潮水般涌来,浸湿了思绪,将我拽回那遥远而又亲近的甘肃老家——静宁。
最近读费孝通氏之《乡土中国》,感慨系于一言:“吾辈皆熟人也,帮忙招呼一声足矣,何须赘言?”此语仿佛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那扇通往乡土记忆的大门。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乡土之情浓郁得如同陈年佳酿,带着泥土的芬芳,滋养着每一个灵魂。邻里之间,一个眼神、一声招呼,便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与信任。农忙时节,一家有难,全村相助,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于乡土之中,传统的温情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民风的质朴是岁月沉淀的瑰宝,情感的纯朴则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村中的老人们,坐在斑驳的墙根下,讲述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先辈们的艰辛创业,有乡贤们的仁义善举,更有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清脆的银铃,回荡在整个村庄。在那里,时间仿佛凝固,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祥和。
然而,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终是离开了那片熟悉的故土。踏入城市的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扑面而来。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人与人擦肩而过,眼神冷漠,没有交流。在这里,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被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行事之方,各有不同,人心之间,多疑少信。在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社会里,缺乏乡土社会那种天然的信任基础,于是,法律便成为了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
乡土文化与法治文化,恰似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各自流淌在不同的历史轨迹上。乡土文化以道德情感为舟楫,承载着世世代代的记忆与传承;法治文化则以规则条文为基石,构建起现代社会的秩序与公正。二者并无优劣之分,皆为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我学会了用法律的思维去看待世界,用规则的框架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在内心深处,那份乡土之情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时常在不经意间燃烧起来。那是对故乡田野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对故乡旧俗的眷恋。
或许,乡愁便是这乡土文化与法治文化碰撞交融之下的一种心灵羁绊。它让我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始终怀揣着那份对根的追寻。它是我在繁华都市中疲惫时的慰藉,是我在迷茫困惑时的指引。
回首望去,故乡的轮廓在岁月的侵蚀下或许已渐渐模糊,但那份深入骨髓的乡愁却愈发浓烈。它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心底反复吟唱;又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记忆中徐徐展开。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那份乡愁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抹色彩。
作者:张团结,笔名成纪布衣,甘肃静宁人,结缘铁路,现居陕西西安,好运动,爱写作,自由撰稿人!在公众号菁菁文苑、我们都爱暖文章、作者联盟、文屏雅集、智与学,头条,搜狐,海西网,作家美文等发多篇文章。
朗诵 穆红,女,回族,笔名 伊月儿,原籍陕西,旅居义乌,金华市作协会员、义乌市作协会员。喜欢徜徉文字间,与灵魂对话。现为笔墨天方平台授权作者;京津沪头条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