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灯光
马登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嗜好,闲暇之余自己便爱好读书。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笔者闲暇之余追逐文学梦。
黎明前的灯光,始终陪伴着我。那盏柔和的橘黄色小台灯,一直伴我度过了40个春秋,使我如痴如醉。
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以毛泽东读书时说过的两句话“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信念。分外珍惜零星时间,不敢懈怠,虚度日子。常常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面对书架,不时拿起笔涂抹。将所悟、所感倾注于笔端,记录下来。于是,2018年年底就有了《春雨》这本小册子。如此实现了日久盼望的夙愿,得以付梓出版,非常感谢我省地方史文化学者靳育德先生,还有西宁鼎正印务公司陈总,《新湟中》杂志社马彪老师,在百忙之中就校对、书面设计等方面前后不厌其烦地给予关心、联系出书事宜,还有非常关心我的文学同仁。使他们的热心才是自己不失信心,去完成这件事情。只要是思维不迟钝,以后的日子里还将一如既往地珍爱文学,走好以后的路子。
就在黎明前的灯光下,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费订阅了《散文百家》、,《散文》这两种刊物,自此我开始琢磨散文写作。多次去书城最喜欢台-湾作家林自玄的散文集,如今还珍藏着他的10本个人文集。
就在黎明前的灯光下,完成了“书房情缘”、“家乡”、“雪中情”、“我的文学梦”、“我的求学时代”、“写作的乐趣”、“读书最幸福”等等小散文。这是在特别的时间完成的特别事情,如果没有一股拼劲,恐怕也很难实现自己的夙愿。
就在黎明前的灯光下,我痴心阅读。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严谨。读书可以使人的性格趋于完美,而亲自体验则能补充完善书本知识:因为自身的资质犹如自然生长的植物,需要借助书本知识得以修整,要想把这种修整做得尽善尽美,就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就在黎明前的灯光下,我从书中认识了世界十大文豪,他们便是:孤独而伟大的诗人——但丁、贫穷的代言人——雨果、暴风雨中的海燕——高尔基、少男少女皆痴狂——歌德、文坛泰斗——托尔斯泰、是火又是风——莎士比亚、伟大的哨兵——泰戈尔、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杰出的幽默大使——马克.吐温、中华民族魂——鲁迅。他们或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或是评点世间万象的文学泰斗;或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或是点石成金的商界奇才......
就在黎明前的灯光下,我也读了青海省本地作家的作品,他们是井石的《麻尼台》、《西海都市报》资深编辑宋长玥之诗集《一个男人的青海》、原《青海教育》杂志社副主编靳育德之《河湟杂记》、原《河湟》杂志社主编铁缨先生之《一名军统上校的传奇》、原《西海农民报》报社社长曹启章先生之《岁月的记忆》、《远去的水磨》,每部作品都反映不同的作者心声,从中领略不同凡响的生命意义。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正如运动可以治疗生理疾病一样。
读书的主要用途,就怡情而言,体现在独处幽居的时候;就博采而言,体现在交谈的时候;就长智而言,体现在判断处理事物的时候。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亲切交谈。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抵制低级趣味的诱惑,使我们的生活品味和思想境界达到更高水平。
马克思说过:“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此话用于读书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辽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绚丽的鲜花。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不需要讨好谁,更不希望过那种奢侈的生活。每天写完稿子,倒头便睡,一夜无梦,从不怕人夜半敲门,只希望顺其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第二天要干的事去做。
打开台灯,品一杯香茗,捧一本好书,多幸福呵!
简 介
马登祥,青海湟中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文化程度,高级教师,1984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900余篇诗歌﹑散文发表于省级等报刊媒体。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11月散文“雪中情”被“当代抒情散文大奖赛”评为一等奖。2015年9月被西宁市人民政府授予“无私奉献.美丽教师”称号。先后有5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202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教师《语文周报》征文活动中,“写在防控疫情的日子里”一文获得二等奖。2023年5月,作品“迷人的群加林场”被中国散文家协会评为最佳生态散文创作奖。2023年8月被西宁市图书馆授予“书香之家”称号。2024年在“当代作家.文学奖”诗词征稿活动中作品“农民的诗”荣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