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烟火香味浓
陪政府领导到江西学习考察,工作之余接待方热情安排我们去了趟江湾古镇。起初领导婉拒,接待方说,这不算游山玩水,而是响应上面号召的发展红色旅游,因为江湾是一位前国家领导人的祖籍地,遂被说服而至。
江湾是个有风景,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它地处后龙山秀美的峰岭之下,清溪碧水的梨园河在镇中潺潺流过。这里从宋代起直到清末,文风鼎盛,先后养育出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多达92部,其中有15部161卷选入《四库全书》。
江湾以江姓居多,号称“萧江巨族”。称江姓为“萧江”就有一串故事。据江氏家谱记载,江湾江姓的先祖是汉朝宰相萧何。唐宣宗咸通五年,其后人萧遘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中书侍郎等职,官阶最高至宰相;光启年间因受奸臣陷害遭贬,后被赐死。时任江南节度使的萧遘之子萧祯,为躲避这场灾祸,带族人逃到安徽歙县篁墩隐居,并“易萧姓为江氏”,改名江祯,为江湾江氏的一世祖;为区别于其他的江姓,故称“萧江”。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带领族人由歙县篁墩迁至婺源江湾,逐渐繁衍成镇子里的巨族。据说此地原名“云湾”,之所以改称“江湾”与这“巨族”不无关系。
步入景区大门后,再跨过一泓湖水上的九曲桥,就真正进入了江湾古镇:一个小广场、一条主街;广场与主街的连接处,矗立着高大的牌坊,三间、四柱、五檐,通体由白玉石砌就,镶嵌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石雕部件,十分亮眼;左侧是宏大轩昂的祠堂殿宇,右面是精致精美的楼阁戏台;牌坊内主街笔直宽阔,相对于我走过的其他古镇,要规整气派洁净许多;街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楼房,白墙黑瓦,翘脊飞檐,昂首向天。
江湾至今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诸如御史府、中宪第等官邸;滕家老屋、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商宅。最大看点是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萧江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四大古建之首。走进萧江宗祠立感其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大堂前的一副对联:一龙临江千秋盘胜地/双马回首万代降英才;以及两侧的匾额: “三江望族”、“萧江巨族”,尽显萧江一族古往今来的风光与荣耀。
看完了萧江宗祠之后得知,最早的“萧江宗祠”已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焚灭尽毁;清康熙年间,萧江一族再举全族之力,大兴土木,集资择地重建了萧江宗祠(也有说是 1924年重建的),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拆毁;眼前这宏大宏伟的“萧江宗祠”是2003年重新建造的。暗自猜测,这一重建应当与那位前国家领导人当年到此寻祖有关。由此意识到,那座精美的牌坊也是新建的,因为牌坊上的“江湾”二字就是那位前国家领导人所题。进一步联想,那建筑样式相同、十分规矩的主街,也应该是新建的,或是新改建的,在我的认知中,古村镇是很少有如此整齐划一的。
我对这种新建、重建、改扩建的“古建筑”不感兴趣,总觉得这种重建的“古迹”有点不伦不类,不仅视觉上显得特别的“假”,而且思维上也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基于此,我就不再记述、不再介绍这“最好的一座宗祠”了,尽管其新建的木材都是从国外进口,规模有所扩大,规制有所升格,处处尽显着王室气派。不过这都是道听途说啦,不足信。还好,那位前国家领导人的祖屋并没有重建,一块空旷的宅基地,由一株树孤独地守着,给后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以我个人的视角和感知,印象深刻并值得一记的,是我在江湾吃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几种吃食。
清明果,又称野艾果,以野生艾草、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主街两侧的商铺里有售。这果子大多是团圆状,也有饺子状盒子状的;吃法以蒸为主(也有煎、烤的),蒸出来的果子均呈绿色,有青绿、墨绿、嫩绿等多种,但无论哪一种绿,都带着亮亮的光泽;吃在嘴里,虽粘但不沾牙,虽软却有弹劲,富有嚼头,于是就微甜清香满口了。过去,时逢清明各家才做些野艾果,用于扫墓祭祀,供奉给先人,所以才有了清明果之称;当然,除去祭祀以外,活人也是要享用的,不仅自家享用,还会送给乡邻,以示和睦。现在,只要你来到江湾,不论何时都有清明果可吃。
糯米子糕,以糯米和鸡蛋为主要食材,配上五花肉碎碎、箬叶等蒸制而成,有点类似我东北家乡的发糕,但人家是切成长方形、菱形等不同形状的薄片,显得更加精致。糯米子糕多呈金黄色,油汪汪亮晶晶的,切面上的肉丁零零散散、红白相间,煞是好看,令人嘴馋。吃起来也确实爽口,黏黏糯糯却不粘牙,糯米香、鸡蛋香、肉丁香以及箬叶的清香糅合在一起,越嚼越有味道。糯米子糕除了蒸着吃,还有油煎的。看着煎锅里的米糕两面金黄、滋滋作响,不由得就要再尝一尝:外面酥脆,里面绵软,又是另一番滋味。
汽糕,也是蒸出来的美食。将稻米浸泡发酵后磨成米浆,加入食用油和盐搅拌均匀,烧开的蒸锅上放置笼屉,用舀子将米浆泼在笼屉上,撒再上竹笋和辣椒末;也有依个人口味,加入虾仁、猪肉、豆腐干丝等馅料的;蒸10分钟后出锅,切成小块即可食用。汽糕多为白色,表面油亮,有几分晶莹;吃起来味道鲜香而适中,口感松软且爽滑。我品尝汽糕的店家是在铺子口现场蒸制汽糕的。店主将米浆泼在蒸笼上的手法高超,可谓“一泼成型”,大小与笼屉同圆而外沿绝不沾锅璧;薄厚十分均匀,大约1.5厘米左右。
这类小吃还有很多,诸如麻滋果、灰汁果、打麻糍、油煎灯、豆腐包、非遗糖画等等,一路吃下来,虽然饱了口福,却也撑了肚皮。下面再说几样我只是看到、听到但遗憾没有吃到的大菜。
清蒸荷包红鲤鱼。据说,这种红鲤鱼原本是明代宫中的观赏鱼,户部尚书余懋学告老还乡时,神宗皇帝朱翊钧赐其一对红鲤鱼带回家乡婺源,后来繁衍日众,乡里互赠,蔚观成群、成池、成塘,于是整个婺源都有了红鲤鱼;偶然用于烹饪,因其肉质肥美细嫩、汤鲜味美、肥而不腻、香而无腥,深受食客喜爱,遂成一道大菜名菜。此鱼背宽头小、尾短腹大,置于盘中犹如红色荷包,于是“荷包红鲤鱼”之名传播开来。现在景区内很多家酒店都有这道菜,招徕客人用语都称其具有“妊安孕,好颜色,止咳逆,疗脚气,消水肿,治黄疸”等功效。
酒糟鱼。酒糟鱼以鲜活的草鱼、鲤鱼或鳊鱼为原料,现杀现做,用酒糟加以炮制,蒸煮之时再配上红泡椒,因此风味独特。成品的酒糟鱼呈诱人的枣木红色,吃起来肉质细腻滑嫩、鲜香鲜美,还有酒香、酒甜、酒酸之味,以及微微的辣和淡淡的咸在嘴里交融、弥散,久久不去,回味无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烹饪过程中的秘制工艺,酒糟鱼的骨头也变得很柔软,与鱼肉一样紧实而绵软,从而增加并提升了品尝体验。
类似的传统特色菜,在江湾还有许多,比如粉蒸肉,视觉上红白相间,粉肉油润光亮,吃起来软嫩香甜咸,滋味丰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绵软适口。又如烤鸡腿,骨酥肉韧,鲜香入味,咸辣适宜,开胃上瘾。再如糊豆腐,豆腐成丁,放入高汤烧焖几分钟后,浇上熟猪油,掺入米粉,搅拌成糊,加入虾仁、肉蓉、香菇、笋尖、香菜,淋上麻油,撒上胡椒粉和葱花,喝下几口,肠胃和暖舒顺。
这些传统特色菜肴于我虽然未能一饱口福,但是,听着陪同者兴致勃勃的讲述,看着酒店餐馆门前的菜单介绍,以及餐桌上其他游客所点的实物,实实在在饱了耳福和眼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同时我也在想,如果能再到江湾,一定邀三两好友,要一桌传统特色菜,再喝点江湾当地的土酒,侃侃江湾的前世今生,微醺而眠,一宿到天明,那必定相当惬意!由此我还进一步想到,这些美味佳肴及其珍稀的烹饪技艺,才是江湾的真正历史和民俗,比起宗祠的重建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作者简介:吕家立,笔名下午茶。七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