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刊头画
作者:刘丰歌

刊头画,曾是报纸栏目的眼睛。一幅好的刊头画,就是一幅精致的美术作品,为报刊版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曾经对刊头画情有独钟,工作之余,一支钢笔,一把尺子,一个圆规,一张白纸,就开始了我的刊头创作,乐此不疲,怡然自乐。
爱刊头画,缘于从小喜欢信手涂鸦。到现在还记得我画的第一幅“作品”,那是还未上小学时用大哥的钢笔在报纸上画的一幅画,画面是一个人担了一担水,尽管两只水桶大小不一,且基本与人一样高,人的两腿也一长一短,极不符合比例,但还是得到了母亲的表扬。为此我很自豪。后来那张报纸用来糊墙,贴在卧室床头旁边,于是每天我都能看到自己的那幅处女作,心里从陶醉到羞惭,整整五年之久。五年,我也由一个懵懂幼童变成一位小学生了,且因爱画临摹了许多课本上的插图和小人书上的人物。便自认为画得比幼时好多了,虚荣心也随之增长,便想着怎样把那幅处女作抹去,本打算用写毛笔字的墨汁,又觉得留下一大团黑不好看,后来便自作聪明用另一张报纸把那幅画糊了起来,于是由于年代不同,导致报纸颜色的差异,那张新报纸就像一块补丁把我的处女作彻底遮了起来,也遮住了我心中的羞。


但报纸并未遮住童年的梦,一晃经年,我逐渐临摹了大量连环画,且凭着自己的执著追求,画了许多写生作品,便雄心勃勃地想报考西安美术学院,将来当一名专职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摹七彩的生活,结果因功力不逮,希望变成失望。于是在1985年入伍到了部队,成了一名武警战士。因爱画画在新兵连被指导员安排经常出黑板报,后经支队推荐,参加放映员培训,并当了一名专职放映员,调总队文化站工作,任务就是放电影,业余时间画些素描速写,绘制些幻灯片,配合部队搞宣传。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支队机关工作,因工作性质原因,每天都要与文学打交道,绘画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忙里偷闲画几笔。受办公环境影响,不能拉开架势画画,因笔墨纸砚占地方,办公条件不允许,只得作罢。那时发现画报纸刊头很流行,几乎每张报纸的专栏都用刊头。便试着给当地的《陇东报》投了几篇刊头作品,后被编辑采用,从此爱上了那黑白艺术,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纵情于方寸笔墨之间。看到报纸发表其他人的刊头作品,觉得喜欢的,便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经常翻看,学习别人的构图、线条、字与画的衔接处理。购买了大量报刊插图技法的书籍,学习揣摩,并经常向时任陇东报社美编刘怀荣老师、甘肃工人报社副主编朱志勇老师请教,两位老师给予我诸多指导与鼓励,使我受益匪浅。陆续在《陇东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公安报》《羊城晚报》《赤壁文学》《北斗》等报刊发表插图、漫画作品数百篇。


后来报纸陆续用摄影作品取代手绘刊头,加之工作越来越忙,我又见异思迁爱上了文学,渐渐放弃了刊头画创作。但内心还是割舍不下对刊头作品的那份情缘,于是把自己发表的部分刊头作品结集成书,偶尔翻翻,聊解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与相思。
到如今虽然已停画刊头十多年,但当年画画的乐趣仍时时萦绕在心头,成为美好的记忆。
(原载《甘肃工人报》)

作者简介:刘丰歌,本名刘国美。从军三十载,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华散文》《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北京文学》《飞天》《海燕》《橄榄绿》《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文学作品曾获《中国青年》散文征文一等奖、“丝路新散文征文”一等奖、“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诗奖金奖、武警文艺二等奖、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等军内外文学奖20多次,散文入选2016年、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8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有数十篇作品被报刊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作品集,作品入选中学期末考试题。出版散文集《踏歌而行》、小说集《吹响竹笛》、美术作品集《刘丰歌刊头作品集》。

《黄河文苑》刊登各类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文艺作品,欢迎投稿,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投稿邮箱:215172690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