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案”:情理法的碰撞与求解》
近日,大丰区的“羊肉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普通的市场监管执法事件,却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道德、人情与法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激起千层浪,让公众陷入深深思索。
案件回溯至 2023 年 11 月,大丰区市场监管局在城中菜市场的日常巡查中,发现农民陈广芳摊位上售卖的 1 条羊胴体和 6 个羊头未附检疫验讫印章。今年 1 月,市场监管局给出 130180 元的行政处罚告知,后经集体商议,罚款降至 10 万元。陈广芳坚称自己是在帮患癌的顾德兰,因病人急需用钱才宰卖羊肉,并非有意违法。顾德兰弟弟顾德奎的证言也佐证了这一说法,且后续检疫表明羊肉质量合格。从法律条文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有法可依,其目的是严守肉类市场检疫关卡,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站在人情角度,陈广芳的行为饱含邻里互助的温暖。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邻里间本就有相互扶持的默契,面对顾德兰身患绝症、经济窘迫的绝境,陈广芳仗义援手,是人性善良一面的直观展现。消息传开,公众也纷纷对陈广芳投以同情目光,在大众眼中,她不是唯利是图的违法者,而是在他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却不慎触法的好心人。这种同情,是民众对传统人情价值的执着守护,大家渴望冰冷法律能为善良留一丝缝隙。
然而,道德评判却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诚信经营、售卖合格产品是市场铁律,陈广芳售卖未经检疫羊肉,无疑冲击了这条底线;另一方面,她助人解困的举动又彰显高尚品德,这使得公众在评判是非时摇摆不定。从社会责任维度考量,保障食品安全是公德要求,陈广芳虽动机纯良,但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一旦羊肉有病菌流入市场,公众健康将受威胁,个人小善与社会大善在此激烈碰撞。
法律坚守的意义同样重大。肉类检疫法规筑起的是公共安全的坚固堤坝,每一道程序都是对病菌、疫病的严防死守,若因人情松动执法尺度,未经检疫肉类肆意横行,布氏杆菌等病魔将随时肆虐餐桌,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严格执法是维护公平市场环境的关键,若对陈广芳法外开恩,守法商户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市场秩序将被扰乱,守法成本骤升,违法成本却降低,法治根基将摇摇欲坠。
深入探究冲突根源,社会转型是重要因素。当下中国正快步从传统乡土社会迈向法治社会,熟人社会的人情规则与陌生人社会的法治规范短兵相接。曾经乡土间合理的互助模式,在市场经济与法治主导的城市菜市场,却触犯公共利益法规,旧有人情模式难以适应新秩序。同时,法律普及短板凸显,陈广芳及顾德兰家人大概率因法律知识匮乏,未察觉私下交易未检疫羊肉的严重性,基层普法与群众生活脱节,民众决策时想不到法律,才在人情驱使下无意违法。
要化解这场情理法的纠葛,需多管齐下。立法层面,应与时俱进、优化完善。为轻微违法且主观恶性小、危害低的行为预留弹性空间,设置简易行政告诫、责令改正等柔性前置流程,给当事人纠错机会,屡教不改再严惩,既保法律威严,又顾人情道德,告别“一刀切”。执法部门要巧用自由裁量权,面对此类案件综合权衡动机、后果、补救措施等。如本案中陈广芳配合调查、羊肉合格,可从轻并要求补检,以人性执法融法理情。普法工作更要深耕基层,深入农村、集市,用鲜活案例讲动物检疫、食品安全法规,利用农闲、赶集,以小品、短视频等趣味形式送法下乡,让法律融入百姓日常思维,遇事找法成习惯。
“羊肉案”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切片,是道德、人情与法理冲突的生动缩影。它警醒我们,构建法治社会之路布满荆棘,绝非一蹴而就。唯有立法、执法、普法协同联动,精准寻得三者平衡,才能让民众在法律框架内舒展人情、弘扬道德,使社会既有井然秩序,又满溢人性温度,朝着法治文明新高峰稳步攀行,最终达成法理情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精细打磨,更仰赖全社会法治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滋养,如此,类似“羊肉案”的纠结才能在未来迎刃而解,社会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张团结,笔名成纪布衣,甘肃静宁人,结缘铁路,现居陕西西安,好运动,爱写作,自由撰稿人!在公众号菁菁文苑、我们都爱暖文章、作者联盟、文屏雅集、智与学,头条,搜狐,海西网,首都文学,齐鲁文学,作家美文,都市头条等发多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