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学赵志君老师节令联《冬至》
李士权
附原玉:
赵志君
冬至(联)
源于上古,产自农耕,叹落日匆匆,君子常思安室陋;
虽是阳升,却才冷至,待消寒九九,天时静侯染梅枝。
昨日在屏幕上欣见赵老师节令联《冬至》。顿感眼前一亮。一副四十字的楹联,含量颇大,溯古道今,耐读耐品。收获不少,不吐不快。谈谈赏学收获,以飧联友。
整副联的结构布局:
上下比各四个分句。前两个分句均为同句自对。上联:源于上古 ,产自农耕。“源”“产”
动词相对是交待冬至发源在上古之时,从农耕中产生。“于”“自”都是介词。前表时间,后表处所对象。“上古”“农耕”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下联:虽是阳升,却才冷至。“虽是”(虽然连词)“却才”(刚刚副词)是虚词工稳对应,“阳升”“冷至”主谓短语相对。上下联三分句都用了领字“叹”“待”使联前后分句过渡自然,联语生辉。“落日”“消寒”动宾结构对,“匆匆”“九九”叠字对。再看笫四分句:“君子”“天时”名词对,“常思”“静候”状谓对,常(副词)、静(形容词),楹联中二者普遍可对,诗钟不充许。“安”“染”形对动无可挑剔,染字甚妙。“室陋”(简陋的居室)“梅枝”名词对。这副上下比各20字4个分句的妙,句脚使用是马蹄韵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整联对仗精巧工稳,有极好的借鉴价质。
再来看联的内容:
“ 源于上古”,落笔溯源,为节令蒙上了一层古老沧桑的历史厚之重感,而这种悠悠古意也弥漫在整个上比之间。产自农耕是说节令产生的背景和功用。我们的祖先通过对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结合农耕的观察,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叹落日匆匆”,冬至者,日短至也。用叹字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变化虽难以主宰无可奈何,而君子却可幽然闲适地居于陋室安然地度过冬天。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
下联:“虽是阳升,却才冷至”。对冬至节令的气候特点概括得恰切精准。此节后虽阳气上升,天气欲暖,但严寒才到,数九开始。下分句以古人对九九消寒图的操作的习俗入联,驾轻就熟。下比四分句既是对下比的总结。也是全联主旨揭示。天时静候梅染枝,天时者,节令也。此天时非冬至。耐心等待梅花开放九九来临的季节。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再看联的语言
这副联的语言运用非常有功力。
以源于上古落笔,尤为上联笼罩了幽幽古意。产自农耕除说冬至功用外,也告诉我们冬至节令正是具有五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华民族特定的产物。和下面的室陋、君子这样带有浓重历史色彩语言一同紧扣上古二字铺叙开来,古意盎然,丝丝入扣。
炼字功底深厚,使用恰切。如,源于、产自、虽是、却才,非平时积累和精挑细选是很难如此运用自如的。落日、消寒一般撰联都会自然地用日落、寒消主谓相对,这样省时省力。而作者却用动宾出之。这样与后面的匆匆、九九分别组合使原应呆板的叙述变得极富鲜活的灵动之感,思之耐品,咂之有味。领字叹、待使前后分句过自然。叠字入联让联语,读之音韵优美,朗朗上口。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话“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总之这是一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写节令的佳联。以上是自己赏学赵志君老师节令佳联《冬至》的收获,定有偏颇,敬请指教。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