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卫国强白话新诗与《古诗十九首》的诗意对话
评论员:陈东林
《古诗十九首》宛如古典文学星空中璀璨而神秘的星辰,其文字简洁却意蕴悠长,情感深沉而真挚,历经岁月洗礼,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坐标。卫国强的白话新诗十九首,绚丽多彩,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翻涌,与古老的《古诗十九首》遥相呼应,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展现出诗歌传承与创新的独特风貌。
一、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从个体幽伤到时代交响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主调常常是个体在岁月长河中的生命感伤。“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在对爱人的思念中,融入了时光匆匆、容颜易逝的喟叹;“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借白杨营造出的凄凉氛围,抒发内心深处的哀伤。这种情感细腻而幽微,多聚焦于个人的身世飘零、仕途坎坷、爱情失意以及生死离别等人生境遇,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文人阶层在社会动荡、政治昏暗背景下的精神状态,是个体在传统礼教与现实困境夹缝中的心灵独语,具有一种内敛的、深沉的悲剧色彩,触动着人性中最柔软、敏感的部分,虽历经千载,依然能引发读者对个体命运无常的共鸣。
卫国强的诗歌情感则似一张紧密交织的网,在个体情感的经线上,穿梭着时代的纬线。在《大地上的河流》里,河流的曲折前行,隐喻着人生的挫折与不屈,这是个体在生活洪流中的挣扎与奋进;而《打捞故乡》中,故乡的荒芜与变迁,牵系着游子对往昔的眷恋,也折射出时代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冲击,从个体情感延伸至对社会现象的思索。他的诗中既有如《我是一只懒蚂蚁》所表达的对自我独特价值追求的坚守,这种坚守在现代社会趋同、浮躁的氛围下显得尤为珍贵,是个体对精神独立的执着;又有像《一条被遗忘的铁轨》那般对时代进程中被淘汰事物的悲悯与敬意,展现出诗人对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失落身影的人文关怀。其情感内涵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融入了对社会、时代、历史的多维度考量,呈现出更为广阔的情感视野,是个体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命运交响曲,使读者在感受个人情感波澜的同时,能聆听时代脉搏的跳动,引发对当下社会生活更为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二、意象运用:古典传承与现代新质的交融
《古诗十九首》犹如一座意象的宝库,那些经典意象经过岁月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固定象征意义。明月高悬,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清冷的月光洒在床榻,映照出游子辗转反侧的思乡之苦,明月成为沟通异乡与故乡、个体与亲人情感的桥梁;再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胡马、越鸟对故土本能的眷恋,暗示游子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乡情,动植物意象与情感的融合自然贴切,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古人对故乡、对亲人那份质朴而深沉的思念。这些意象的选择与组合遵循着古典文化的审美范式,在简洁的文字中构建出悠远、含蓄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意象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仿佛步入一幅诗意的古典画卷,每一处意象都是画家精心勾勒的笔触,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使情感表达更为委婉深沉,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于虚实相生中体悟诗歌的弦外之音。
卫国强笔下的意象则是在古典基石上生长出的现代奇葩。黄河这一古老的意象,在《在壶口》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不再仅仅是自然力量的展示,更成为诗人内心压抑情感的宣泄口,象征着对命运的奋力抗争,是个体在困境中爆发的精神力量的具象化;《老秤》中的秤,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现代意象,承载着公正、坚守的价值内涵,在时光长河中静静诉说着为人处世的准则,其意义超越了物体本身,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符号,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同时,像《来自暗夜的声响》里那穿透城市黑暗的神秘声响,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独特氛围,这种意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社会复杂、喧嚣环境下个体内心感受的外在投射,以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揭示出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挣扎与觉醒。诗人巧妙地将古典意象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意象的时代特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既延续了中国诗歌意象抒情表意的传统,又为古老的意象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诗歌在意象世界中展现出古今交融、推陈出新的独特风貌,宛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桥梁,引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维度,感受诗歌意象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变迁,领略现代诗歌意象丰富多元的魅力与内涵。
三、艺术手法:从含蓄典雅到灵活多元的演绎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犹如传统的工笔画法,细腻而典雅,追求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比兴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以河畔青草、园中垂柳的繁茂生机起兴,引出楼上女子的青春美貌与孤独寂寞,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使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且富有诗意;抒情方式往往委婉曲折,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情感融入对生活场景、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通过描绘采莲这一行为以及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将深沉的爱意与无法排遣的惆怅蕴含在简洁的文字背后,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去感悟,在含蓄蕴藉中品味诗歌的韵味,这种艺术手法契合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犹如一杯清茶,初品清淡,细品则回味悠长,在含蓄委婉中传递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力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空间,使诗歌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卫国强的诗歌则像是一幅现代的抽象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灵活多变、丰富多元的特点。他在诗歌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使笔下的事物鲜活灵动,如《野花》中野花在恶劣环境下的“清醒”“憋出花蕾”,赋予野花以人的意志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夸张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如《梦幻之马》中对马被束缚后的情绪渲染,使马的挣扎与爆发更具冲击力,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荡。在诗歌结构上,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固有模式,有的诗歌采用叙事性结构,如《“哇哇”》通过讲述民生叔绰号的故事,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以生活片段折射出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有的则以意识流手法组织篇章,如《响在时间之外》中思绪的自由跳跃,打破了常规的时空逻辑,在现实与想象、尘世与超脱之间穿梭,使诗歌节奏灵动多变,契合现代社会快速多变的生活节奏和人们复杂多元的思维方式,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拓展,体现了现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勇于探索、不拘一格的精神,使诗歌能够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在保留诗歌艺术韵味的同时,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宛如在传统诗歌的花园中绽放出的创新之花,以独特的风姿吸引着当代读者的目光,为诗歌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主题内涵:传统命题与现代语境的碰撞与升华
《古诗十九首》围绕着古代文人生活的核心主题展开,着重描绘了士子在仕途上的失意彷徨,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直白地表达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与对权贵的渴望,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固化、文人晋升艰难的现实状况;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也是重要主题,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在对故乡人事变迁的描述中,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与无奈,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情感依赖;夫妻间的离别相思更是贯穿其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细腻地刻画了夫妻分离后的痛苦与牵挂,展现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下家庭情感关系的真挚与深沉。这些主题深深扎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传统之中,反映了当时文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境遇与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在诗歌中的生动写照,让后人得以窥探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一角,感受传统文化对个体命运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卫国强的诗歌主题则在传统的基石上,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元素相互碰撞、融合,实现了主题内涵的升华与拓展。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他的诗歌触及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迷失与价值追寻,如《我是一只懒蚂蚁》中诗人以“懒蚂蚁”自喻,在群体的忙碌与自我的孤独沉思之间,探寻个体独特的存在意义,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反思是现代社会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下,人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更加关注内心的精神需求和个性的独立发展;同时,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也成为重要主题,如《一片芦苇》中,芦苇的顺从与空心,隐喻着现代社会中人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的无奈与精神的空虚,引发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思考在物质丰富的背后,如何保持内心的充实与灵魂的自由。此外,像《一条被遗忘的铁轨》所蕴含的对历史变迁与时代进步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又有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隐忧,这种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超越了传统诗歌单纯的怀旧或歌颂主题,展现出在现代语境下,诗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卫国强的诗歌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在传统主题的框架内融入现代社会的矛盾、困惑、希望与追求,使诗歌主题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为古老的诗歌主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在诗歌的艺术世界中见证时代的变迁与人类思想的演进。
总而言之,卫国强的白话新诗与《古诗十九首》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艺术手法和主题内涵等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既是诗歌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的必然演变,也是诗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深入思考的结晶。它们宛如诗歌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相互辉映,共同见证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辉煌历程,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续写诗歌艺术的新篇章,让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葆生机与活力,持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个人简介
陈东林,男,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宋诗词专家,原工信部高级职称资深评委,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陆《诺贝尔文学奖批判》一书独立作者,红学批评家,曾经负责长达六年时间的《现代诗研究》栏目稿件终审。出版著作十本,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并获得多种学术奖励。近年来,从事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的写作,担任丝路文化院评委会主任、唐诗之路国际诗友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