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贵州康养基地像公园
——贵州旅居有感之十六
文/刘玉伟
我们那天一到和爱在贵州省玉屏县田坪镇的康养基地,就感觉到周边的环境就像公园一样。我们入住的金色侗乡大酒店被青山环抱,院里院外绿树成荫,各种颜色的花儿四处绽放。离我们很近的侗乡风情园,要是慢慢去逛,十天半个月也逛不完。走在基地外面的街道上,路边的树木枝繁叶茂,街边的花坛里,有花有草还有辣椒、蒜苗等蔬菜。
我们经常吃过饭后,就会在街道上散步。街边的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铜雕像。每一组铜雕像,都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侗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场景。靠路边是一个侗族小伙挑着担子,脸上挂满了微笑,正赶着水牛往回走。他的后面,在一片树丛下面,一群老少爷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在路的另外一边的树丛下面,还有一组妇女干活的雕像,有正在织布机上织布的老人,旁边有的在缠线,有的在剥玉米,有的在编萝筐等等。
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广场最里面的一片树丛中,有五个小孩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三个小孩在骑小车,还有一个小男孩摆好了斗鸡的架势。旁边的树荫下,还有一个小朋友在跟老爷爷下棋。这一组组铜雕像让我们想到了童年,那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真好!
这个街心广场紧邻着我们的康养基地,叫九阳广场,也叫田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广场上还有儿童的滑滑梯,有几个秋千和老年人的健身器材。我们站在小水池的石板上,水中映出我们和旁边楼房,还有树木的倒影。小水池的后边,也有一组工人正在架电线的铜雕像。
不散的乡场也是一个反映侗族生活的街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里已是人去楼空。那一栋栋具有侗族风格的建筑,有酿酒的作坊,有侗族织布绣花的作坊,还有五六十年代的供销社、邮局、小卖部等等。道路中间有一条小溪,小溪里早已经没有了潺潺流水,但小溪中和小溪边的一组组铜雕像,依然栩栩如生地站在那里。有小朋友们摸鱼的,有小朋友们在放鞭炮的,还有男人给女人头上插花的,还有放水牛和赶着肥猪去赶集的等等。
我们走在这条“不散的乡场”的街道上,我能想到当初刚刚建成开放时,这里一定很热闹。还有这条街经过的田坪“奥特莱斯”商场,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闭,剩下的几家店铺,顾客也是寥寥无几。
凭心而论,田坪镇论环境,论风景,真的很可以。当你抬头远眺时,那郁郁葱葱的山地原始森林,是大都市里没有的天然氧吧;那高低错落的少数民族村寨,那清晨和黄昏屋顶上的缭绕炊烟,是侗族同胞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这里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田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6.8度,金色侗乡,康养田坪,真的是老年人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我们住在金色侗乡大酒店的二楼,每天拉开窗帘,就能够看到对面田坪镇最高的旗头山。旗头山上面建有有一座电信通讯塔站,那高入云端的塔尖和山崖边“金色侗乡”四个金色大字,在夕阳下更是熠熠生辉。我们在这里旅居的和爱家人,有人还上到山顶过,他们说在那上面看田坪的风景,尤其是看日落真的是美不胜收!
那天天气不是很热,阴天还有凉风习习吹过,我们吃过早饭后,就顺着“春夏秋冬”住宅楼旁边的小路,一起朝山上走去。也许是年久失修,也许是游客太少,这里冷冷清清的,就连道路两边的护栏,也失去了往日靓丽的颜色。我老伴和王美丽因腿脚不好,不想往山顶上攀登,她俩就在山下等我们。我就和李秀花、张秀英一起,慢悠悠地沿着一个个石台阶朝山顶走着。
山下上山的路还很宽,越往山上走路越窄,台阶也越陡,栏杆两边更是杂草丛生,草丛中还有游客丢弃的垃圾。这时有三个中学生从上面快速地跑了下来,看着他们那年轻矫健的样子,我们三个都感叹说,年龄不饶人,还是年轻人好啊!他们三个跑到下面后,才发现一个同学把眼镜丢在了山顶上。他们中的一个男同学又快速地跑了上来,我们三个还在慢慢地朝上攀登时,这个小伙子已经从山顶拿到眼镜,又一阵风似得从我们身边跑了下去。
为了方便游客休息,山上有好几个瞭望平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和四周的风景。当我们来到山顶上后,看到通讯塔站有很多金黄色的钢柱子,每一个柱子都很粗,一个人都搂不住。人在下面根本看不到这些柱子,只能看到耸立在空中的通讯塔尖和一个个避雷针,还有“金色侗乡”四个金黄色的大字。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别看这座山并不高,但对于我们来说,上去不容易,下来更不容易。我们刚朝下走了不远,又有几个和爱家人也朝山顶攀登,还是两个女同志。她们问我们还远不远?我们说不远了,再上二三十个台阶就到了。她们又问上面好看不好看?我们说,上面都是通讯塔站的钢柱子,也没有啥,但四周的风景真的很好!真的值得一看!
刘玉伟,2024年12月28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