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岱史话(五):唐代以来的水利开发
焦岱川的水利开发,始于唐代,按时间顺序是从北到南。
玄宗时,诗人贠半千致仕休养,在今荣家沟大觉寺一带兴建了贠庄园林,《树萱录》记载:“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其中种植水稻等就是利用沟水灌溉的。
清代前期,沐浴沟一帶和焦岱街一帶兴修了水利。
在雍正《蓝田县志》,没有记载康熙五十三年前的稻地数目,但却说该年到雍正七年西乡的稻田数量增加了,焦岱川具体数量不详。而雍正七年的《陕西通志》记载该期间的焦岱川的稻田情况:
"双溪渠,引獐坡泉水,流经桑家村灌田一百三十亩;沐峪沟渠,引沐峪沟水,灌田三十亩。又西十里为焦岱老安堰,引焦岱河灌田五十余亩,北为鬼神岔陕家渠,灌吴门杨门等寨田三十余亩。"
从上述资料看,当时水利来源一为沐浴沟水,一为焦岱河水。
沐浴沟源头始于蓝田县前卫镇西边的杜沟村,向西延伸,北属蓝田,南归长安,经王庄、阴坡子、田湾村、布村,向南拐弯,由候村入焦岱河。
沐浴沟最宽阔的地段在田湾沟段。其北有两沟,分由田湾村和布村汇入主沟,古时人称双溪。
沟底有泉,有溪,有潭,有荡。向南,丘陵连绵,岸边住有人家。相传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途经沟口,见塬头高耸,林茂苍翠,幽深成渊,碧波荡漾,因酷暑烈日炎炎,遂令将士在此避暑休息、沐浴纳凉,赐名“沐峪沟”。此正与焦岱牛心峪神尧山庄相应。
沐浴沟坡上,树木茂密,青草茵茵,常有鸟兽出没。獐坡应为该地多产獐子而名。
蓝田沐浴沟水流域的小稻面积为一百六十亩。
通志记载焦岱街村老安堰灌田五十余亩,而今焦岱街村主要姓氏有:瞿、王、马、胡、柳、李、贺、刘、孟等姓氏宗族,安姓己迁走。
通志所记载的陕家渠应属今焦岱河东佘家湾行政村的陕家湾自然村。
到了晚清,焦岱川的水利发展到了焦岱河上游和牛心峪领域。
《光绪县志》记载说:大寨村渠灌田地一顷四十六亩,佘家沟渠灌稻地二顷五十八亩六分,牛心峪渠灌稻地一十六亩,戴家桥渠灌稻地六十二亩五分,焦戴鎭渠灌稻地三十七亩,陕家湾渠灌稻地五十七畝,吴家湾渠灌稻地三十八亩,荣家沟渠灌稻地九十二亩七分,樊家坡渠灌稻地四十五亩二分,马家村渠灌稻地五十五亩,陳家坡渠灌稻地三十四宙七分。
以上各村,大寨村、佘家沟、牛心峪和戴家桥是四个自然村,属于今小寨镇,分别位于岱峪和牛心峪内。吴家湾属于柳家湾行政村。马家村和陈家坡属樊家坡。
到了共和国时期,先后兴建了齐沟、南沟、海沟和岱峪水库,利用泉水,井水和河水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稻地数量大幅增加。许多村的稻田一直保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樊家坡村、荣家沟村、蔡家坡村、水泉村及柳家湾五个村以水稻,荷花产业为根基,农业生态旅游为依托,以地域民俗营造特色,以稻荷文化为内涵,以休闲娱乐为亮点,按照“一廊两板块”空间格局,即“岱峪河景观绿廊,梦里稻乡体验板块、诗意荷田休闲板块”,将园区打造成集产业示范、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焦岱川建国后兴办水利的高潮,是修建岱峪水库。
岱峪水库的建设属于红旗渠蓄水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河南林州著名的红旗渠工程其实是效仿引岱工程的。
引岱工程和八里原渠一样,都是大跃进时代一平二调,大干快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马的产物,都带有时代局限性。其结果,八里原渠使用了不到两年,因木制渡槽腐烂漏水而夭折。而引岱工程浩大,技术要求高,当时缺乏上马的充分条件,结果多灾多难,一度难产,最终落在了河南红旗渠工程后面,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而后者拔了头筹,闻名于全国。
1958年春,县委书记杨建舟,省水利厅工程师周余斌,技术员李振淑,及西安市、县干部等参加,从将军圪塔经白崖沟、黄土岭、十回厂、董家崖到两河桥进行实地勘测,历时50余日就形成了设计方案。
工程于1958年8月动工,以鹿原孟村、安村、巩村公社民工为主,焦汤、葛玉、大寨、辋川等11个公社2万民工支援进行施工。
因为主要靠人民公社体制下无偿使用民力建设,本身难以持久,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只得于1961年4月下马。
经过11年的沉淀和重新准备,于1972年8月24日成立蓝田县引岱工程指挥部,利用农业生产队记工分的方式重新上马,1979又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就这样,经过17年的艰苦建设,水库才于1989年11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引岱工程输水渠道有引岱干渠、输水总干渠、南北支渠。引岱干渠自水库放水洞出口消力池右岸至黄土岭填方前,3.24公里长。输水总干渠自黄土岭填方前汇流处至将军圪塔分水闸,10.1公里长。由将军圪塔分水闸分南北支渠,长9.9公里,南北支渠1987年冬季开挖,1988年冬季开通。
水度总库容为420万立方米,可以自流灌溉安村、巩村乡21个自然村3万亩耕地,灌溉小寨、焦岱稻田5000亩。
然而,鹿原土质结构差异很大,大水漫灌下,流速很慢,不断下渗,费水不说,浇完人进地就下陷。干时则土壤板结,裂纹,疏通难度也大,导致禾苗大量死亡。机械化耕种收获又挡路,后来u形渠道便拆除了。
引岱工程不再作灌溉之用,而是和后来的李家河工程一起,通过地下管道,每年供水7669万立方米,除了供给焦、小两镇山川人民群众的饮水之外,用来满足西安市东部的洪庆组团、纺织城组团、阎良区、航空航天两个基地、蓝田县城以及白鹿塬上5个乡镇2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