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4年12月21日,是中国亚圣孟子去世2313年纪念日。第二天,为继承和创新孟子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由孟子70代孙孟国泰担任院长、济宁市名校长仲崇波担任执行院长的“孟子教育研究院”挂牌成立。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恰逢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学习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山西省名校实达中学2303、2304班的小老师们在大先生申莉的引领下,认真品读《孟子三章》,并写下了“读后感”。今选“今日品读之星”闫佳琪、付梓涵的佳作,让大家一睹两位小老师的风采。
闫佳琪:《孟子三章》读后感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世。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中,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宣扬“仁政”和“王道”。采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于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而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而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反驳,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本质,一味顺从君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六位出生卑微,后显贵成大业,历经磨难之人。说出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问题,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阅读《孟子三章》,我深刻领会到了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孟子这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的坚韧不拔与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成长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艰难和挑战,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孟子的文章中也充满了对品德修养的重视,他强调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孟子三章》是一部经典之作,我体会到孟子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这不仅仅对我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付梓涵:《孟子三章》读后感
《孟子三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一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场地的好坏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但远不及团队成员齐心协力重要。如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获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让我明白了,无论是小到班级小组的合作,还是大到国家之间的相处,都要重视“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中提到舜、傅说等人物,他们都是在经历了诸多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一番大业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受得住磨练。就像我们学习,遇到难题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把它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克服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三章》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和成长的道理,这些道理就像灯塔一样,将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不断前行!